
Photo Credit:Tnarik Innael
文/林玉娟
多重障礙,多重困難?!
檢視臺北市高職綜合職能班的無障礙現況
前言
臺北市特教生(領有身心障礙手冊)於高中階段就學安置,大約可以智力正常與否作為分水嶺。智力狀況佳的,可以走十二年安置,由各高中職針對不同障礙別開出缺額,不需要考試,由障礙生填寫志願並分發之。這部分需關注的是在學特教生個人助理時數不足問題,助理時數及待遇的不平,問題已久,就不在本篇贅述。
至於智力狀況臨界以下可選高職綜合職能班或是臺北市唯二的兩間特教學校。選擇這升學管道的學生,則由每年負責的特教資源中心,安排學習能力評估:國英數的筆試(題目可調閱106年的試題),以及職業力評估:聽懂指令與操作能力評估(題目可調閱106年的題目)。
下表為106年臺北市高職綜合職能班報考資格。
肢體障礙是一種原罪!?
106年目前開設綜合職能班的學校,如下表所列,共計有九個學校,十個班級,每一個班約招收12-15名學生。高職綜合職能班初設目標為訓練輕度智能障礙就業的可能性,十分強調就業取向,以及操作的能力。
這樣的目標,在過去,似乎很有「正當性」地略過,那些有輕度智能障礙合併肢體障礙的特教生,導致雖同是輕度智能障礙,這樣的孩子卻因為肢體上的限制,無形中被排除於臺北市高職綜合職能班的門外。
甚至造成這種多重障礙生,縱使在特教資源如此豐富的臺北市,也只能毫無選擇的遠走他鄉,或到彰化「國立和美實驗學校」就讀,或只能到臺北啟智或文山特教就讀,讓輕度智能障礙合併肢體障礙的多重障礙生,成為弱勢中的弱勢。「肢體障礙」這四個字,在臺北市現行的教育體制下,成了擺脫不了的原罪。

106年綜合職能班學校及招生人數
囧境
以筆者於105年底左右參訪幾個學校來看,其中木柵高工及惇敘高工,因為校舍位於山上或是山坡地上,校方坦誠無障礙環境比較困難,其他學校部分出現專業教室有一階高度,許多學校僅做到環境上的陽春建設,總是需要繞遠路的電梯或是斜坡,更遑論專業教室裡電輪出入的動線思考,甚至操作桌面的彈性高度等等,就像我們在談共融公園一樣,到得了不一定玩得了,沒有落實共融思維的課堂,到得了,也不一定上得了。
進一步詢問各校針對肢障生就讀綜合職能班的看法,有提出學校無障礙環境不足為前言的,有強調綜職班是以操作為主的,僅一家資深教師回應肢體障礙不是問題,可藉由輔具調整,聽到簡直感動到要噴淚。
在臺北市,不可諱言地,由於沒有高中職集中式特教班的關係,綜合職能班儼然成為高職中的特教班(市立的資源又比私立來得好),師生比例以及人力的安排,幾乎跟現階段國中的特教班無異。
對許多能力高不上低不下的特教生來說,走12年安置升學,等於是到高中職的普通班,各方面能力上根本無法勝任,但讓他們到特教學校,又好像有些浪費他們的能力,於是何去何從成了這些孩子與家庭的難題!
以筆者孩子106年度實際的報考綜合職能班的結果來看,少子化因素也正在發酵中,全臺北市120-150名綜合職能班的名額,刷下中重度程度智能障礙又無法聽指令的孩子,其他孩子幾乎能夠被安置到綜合職能班,顯見現在綜合職能班的孩子們,障礙類別以及能力上,比起過去將會更加的多元化。
有時不免會想,自己的孩子智能輕度外加肢體不便,「硬」要讓他去讀高職綜合職能班,是否是在「為難」學校單位,但是又有誰看到,我們多重障礙生家長的難為呢?
在高舉「融合教育」大旗時,教育當局,包含主責單位與各個學校,是否應該開始思考到底臺北市高職綜合職能班的定位以及其所扮演的角色呢?我真的期盼能將教育無障礙、校園無障礙,紮紮實實地落實到課堂上,不讓每一屆有肢體障礙孩子的爸媽,都要做那麼難的抉擇,度過那麼苦楚的就學安置階段。

開著電輪切換自如,正往綜合職能班考場的孩子。
(作者為障礙生家長,本文原載於作者林玉娟臉書,感謝作者慨允轉載。)
相關文章:孩子,我們去哪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