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計程車現況面面觀

整理/Debra

無障礙計程車照片。由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提供。

無障礙計程車的出現,讓障礙者在使用交通工具上有多元選擇的意義。照片由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提供。

2013年2月5日台灣的無障礙計程車上路,讓台北市成為台灣第一個有無障礙計程車的城市,此項措施除了象徵一個城市的進步外,也開啟了障礙者交通工具選擇多元化的新里程。然而無障礙計程車上路不到2年時間,卻讓障礙者累積了許多負面使用經驗,而計程車司機也出現了不滿的聲音,頻頻要求障礙者要用包車的方式負擔司機的營業成本,甚至工運處預計針對無障礙計程車的使用者要加收50元的附加費,為什麼立意良好的政策沒有讓障礙者與司機雙贏呢?


源起

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總幹事許朝富表示,無障礙計程車的出現,讓障礙者在使用交通工具上有多元選擇的意義,就跟平常人一樣,出一趟門可以搭公車、火車、高鐵、捷運、計程車等,任何的交通工具都應該要能滿足障礙者就業、上課、參與社會活動的需求。

因此在2011年底,行無礙有機會參加新世代計程車座談會時,聽到「計程車司機覺得目前困境是接不到客人、利潤低造成司機收入不穩」等困境,協會乃提出發展無障礙計程車方案的建議。

當時司機們才了解原來還有輪椅可以上去的計程車,也覺得如果可以多一些客源(障礙者、老人),總比在固定地方排班等客人好。該次座談會結束後,行無礙協會便開始連結立委、進行立法遊說,支持無障礙計程車上路政策。當時遇到最大的問題是哪一款車子可以讓輪椅進出?當時檢視已經進口的車款中,有一款是符合無障礙計程車規格的車款,因此在交通部溝通協調,確認相關法規、制定無障礙計程車種種規範後,開始了無障礙計程車的服務。


無障礙計程車與復康巴士的不同

回顧討論、籌備無障礙計程車相關工作時,很多人的反應是:「那是不可能的」、「台灣不可能這樣做」,不然就是「我們已經有復康巴士了,為什麼還需要無障礙計程車」?

許朝富表示復康巴士與無障礙計程車最大的差異在於,人的移動是機動的,你要全面向都顧及到,障礙者想去哪裏,應該要有足夠的、多元的交通工具可以選擇。復康巴士必需用預約的,也只提供就學就業就醫服務,沒有手冊的人就無法使用復康巴士,臨時需要出門的障者礙、老人家、意外受傷的朋友也無法使用。此外,復康巴士仍然屬於福利概念,它不該是解決障礙者交通需求的主要方式,一不小心,就會讓障礙者認為它是主要的工具,讓障礙者的移動能力與機會受限。


障礙者的使用經驗

八福無障礙生活發展協會祕書長翁玉鈴表示,在沒有無障礙計程車以前,她搭一般的計程車從沒來有被加過價,那時也許很不方便,上下車、輪椅收納也都需要司機協助,但從沒有司機覺得應該要加錢,她說:「我不能理解計程車費調漲,一般人坐車只加20元,但我們障礙者要加50元,現在都已經不用抬輪椅了,上無障礙計程車也只是輪上去,只要有接受過良好訓練,上車到關門二、三分鐘就解決了,怎麼會說要花十幾二十分鐘?如果說大家都調漲20元,我們也要多付20元那就沒問題,但我們50元就不應該,那是對障礙者的歧視。

而且無障礙計程車很難叫到車,我若按規矩打電話到叫車中心,從來就是沒有車可載,變成要私下跟司機預約,而且要長途像去機場這種比較約得到車,平常用車,想臨時去朋友店裏喝咖啡就叫不到,比較熟的司機不會加收費用,但新的司機就會要我包車、加價,有一次因為很緊急沒有選擇,只好跳表外再額外被加收一筆錢。

司機加價時會說這台車比別的計程車貴,要我們多付錢,分擔營業成本,可是有人用BENZ當計程車,收費也是照樣跳錶,不能因為是用BENZ開車,就從300開始跳表,有人開的計程車車款比較便宜,那他也不會降低跳表費用,不是嗎?工運處說這是反應車子的成本,但車子的成本怎麼會是障礙者來吸收這一筆費用?」


無障礙計程車司機的心聲

曾有無障礙計程車司機表示,目前使用於無障礙計程車的車款,雖然獲得40萬的補助,但並沒有減輕營業的成本,因為計程車要靠行費、6800保險、強制綁約5年,綁約的時間總共要耗費40萬8千元,司機認為這40萬並沒有補助到買車成本,若再加上每跑8萬公里變速箱就要換2次,維修費用高,司機負擔沉重。

而且若接受障礙者的預約,預約時間前後就不能接其他的客人,有時二個預約者的位置又相距很遠,造成接受一個預約客人就要浪費1個半小時不能載其他客人,接10個預約就浪費很多時間。


加收費用等同於歧視

翁玉鈴表示,司機營運成本中的保險費、靠行費等支出,是「開計程車」的基本成本,並不是開「無障礙計程車」的基本成本,任何一個司機通都要負擔,不應該計算在該部車的買車成本裏。司機應該跟車行與政府研議支持司機營運的方式,不是加收50塊的問題,加收障礙者搭車費用,就是在告訴大家,只要他是障礙者你就可以加收他的費用。

許朝富提到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台灣於2014.8.20公佈施行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 )指出,「基於身心障礙的歧視」是指基於身心障礙而加以區別對待、排斥或限制,其目的或效果是損害或剝奪與其他人在平等的基礎上認可、享有或行使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公民或任何其他領域的所有人權和基本自由。它包括一切形式的歧視,包括拒絕提供合理便利。

他強調這是一個文明國家要很清楚認識的價值,如果國家沒有認清楚,覺得障礙者就是需要協助、需要多花時間力氣,把他規範在人力或車價的成本,這樣的轉嫁就是歧視,也會帶動一種風氣,未來低底盤公車,司機要下來拿斜坡板,要不要加收費用?餐廳增加無障礙廁所,是不是就可以反應成本要使用的障礙者加錢使用?這樣的措施反而變成推動歧視障礙者的政策。

 

尋找雙贏的可能性

在國外,計程車車子是用租的,不是自有的,在台灣,車隊雖然有車提供司機租借,但數量很少,很多司機在入行的情況下得自己買車,對司機而言的確成本高。不過司機對於服務障礙者的過程,有一些限制是自己想像的,例如想像一般人直接上下車就好,若服務坐輪椅的人就比較花時間,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至於司機覺得接受障礙者的預約,會損失其他的客源,這樣的說法不公允,到底無障礙計程車司機一天是接到幾個預約,真的造成這麼大的損失嗎?是不是可以實際執行後提出來討論?

就政策上而言,除了提供40萬的補助司機買車,也應該要有其他的配套措施,例如排班的醫院、車站,可以規劃出無障礙計程車的排班位置,讓他們可以優先載客,如果可以規劃更多的支持,司機的營運壓力就可以降低。

此外,降低關稅、貨物稅,讓車價更便宜,讓一般家庭、計程車業者,無論是購買來當無障礙計程車還是自用的福祉車,有更多選擇、可以負擔才能延續原本立意良好的政策。

不過最根本的原因,仍是在無障礙計程車數量不足問題。許朝富表示,目前無障礙計程車只有100台,完全無法滿足障礙者的移動需求,計程車應該要回歸到它原本是臨時叫車的設計,的確不該採預約制,障礙者因為復康巴士的使用習慣,套用在叫無障礙計程車時也用預約的方式,這部分的觀念需要改變,只要無障礙計程車數量夠、其他的交通工具如有足夠的低底盤公車、高鐵及火車有足夠的無障礙座位,障礙者看病、出遊就不會擔心臨時叫不到車而必需事先「預約」無障礙計程車。

台灣面臨更多老年化的人口,只會有越來越多人需要這項服務,如果現在開始準備,未來就可以銜接上市場的需求,政府也應該修法,只要法令規定每個計程車隊要有10%的比例是無障礙計程車,那台灣大車隊就必需要有2千輛無障礙計程車,障礙者當然就不再需要「預約」無障礙計程車,不是嗎?

許朝富更提出發展交通津貼的概念,當障礙者預約不到復康巴士時,可以轉而搭無障礙計程車,或民間復康巴士,政府提供障礙者有一個可彈性運用的交通津貼額度,不用一直綁在復康的預約系統跟概念裏,這樣障礙者就有多元交通的選擇。

障礙者行的權力–有多元的交通工具可以選擇,是台灣接下來要全面努力的目標。

本文整理自漢聲廣播電台「45度角的天空」3月8日節目內容,歡迎下載聲音檔了解更完整的訪談,也邀請大家有搭乘無障礙計程的經驗或建議,可以至臉書社團「隨意自在,所行無礙」參與討論。

 

 

Tags: , ,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