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子的天空

文/廖滿琴

順子(肢體障礙兒)回歸豐原市「東之寶托兒所」融合學習半年,因有良好的學習環境,讓語言表達能力提升許多,在小億老師和回歸特教老師用心陪伴下,與同儕間互動關係良好,很快地適應團體生活。我們討論順子其獨立性已成熟,準備讓他轉入一般幼托園所融合學習。

順子(中),小心!慢慢來!你一定可以的。

合宜的幼托園所是融合學習的最大前提。而順子是單親家庭,每天的接送問題會影響爸爸的上、下班,而由奶奶來接送的話又有安全上的顧慮,基於如此,我們的首要考量便是住家附近的幼托園所。而父親也期待順子能進入社區公托就讀,便主動前往報名,但因園方考慮到本身軟硬體資源均無法給予行動不便的順子有效支持,所以婉拒了家長。

信望愛智能發展中心」不忍家長被拒受挫,特地再與園方聯繫,瞭解原因,並讓園所老師明白案家的困境與期待;另一方面我們也到園所做環境評估,確如園方所說,該所是老舊建築,學習環境對多重障礙的學生來說,是很大的挑戰。我們試圖要家長重新思考,讓順子回到『東之寶托兒所』就讀。」但爸爸提到:「再一年順子就要進入國小讀書,在成長過程中,他一定從小就要學習面對不利的環境。」因著「不可因陌生環境而退縮」的堅持,順子爸爸主動與「信望愛中心」老師深談,並以家長的期待與毅力來說服園所老師。

在回歸的過程中,順子遭遇了許多困難,但在老師們耐心與愛心的引導下,也逐一克服。現在順子各方面的能力均有明顯進步,凡事學著獨立完成,溝通表達上也可讓人聽懂。另外,透過模仿的方式,順子也能瞭解團體生活中應該把哪些事做好,逐步達成人際關係的目標。

為了完成家長的期望,「信望愛中心」更積極開發新的回歸園所,其間再次連絡「豐原市立社皮公立托兒所」老師。在電訪中,我可以理解一般幼托園所老師的擔心,因顧慮人力不足無法照顧好身心障礙學生,而拒絕家長。在暸解園所老師擔心的事後,我們承諾會全力支持老師並協助解決問題,另外也讓老師進一步暸解「信望愛中心」推動幼兒回歸融合方案的實施計畫相關細節,終於得到老師的首肯,願意給順子回歸學習的機會。最後,感謝豐原市立托兒所傅錦圓組長大力促成,讓「信望愛中心」能順利連結豐原市立公托園所資源,以滿足家長的期待,更感謝順子父親的極力爭取,讓我們有機會一起努力。

×    ×    ×    ×    ×    ×

順子的回應與叮嚀

文/傅秀媚

順子真是個命運乖舛的孩子,通常在生產過程出現問題,而導致母親死亡的案例中,許多孩子後來會成為家庭中背負罪惡的人,但是,順子很幸運的,雖然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卻有疼愛他的父親、姑姑與祖母,以及一個充滿愛的家庭。

本文可以從二個角度切入,一個是家庭功能,另一個是平行的轉銜。從家庭生命週期的理論觀點來看,幼托工作所服務的幼兒,其家庭通常也正處於創生不久且充滿挑戰的發展階段,倘若孩子有特殊需求的狀況,對於整個家庭系統將會造成相當大的衝擊與壓力,甚至造成家庭解組的現象。

幼托園所的老師在園所進行有關幼兒的學習活動時,由於需要家長的協助及配合,以便於共同促成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所以有和家長溝通的必要性。

對孩子而言,家庭是他們第一個生活的小系統,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與學習的安排逐漸擴展到托兒所、幼兒園等機構,在這些不同的生活場域,幼兒所接觸到的人、事、物皆影響他們的生理、心理發展,也使其社會行為變的更為複雜,而這些不同的利基(Niche)共同滋養著孩子的成長。

成功的轉銜服務應具備下列五個特徵:

  1. 需要經過事先計畫(Planning)。
  2. 是個別化的(Individualized)。
  3. 需要分享資訊、彼此信賴和大量溝通。
  4. 能使父母有權為孩子擁護(Advocate)他的需求。
  5. 能夠持續的被評估。

國內學者李永昌(1990)認為成功的轉銜服務在執行時有幾項特點:

  1. 訂定有系統且跨機構間的個別化轉銜計畫,以便能確實實行。
  2. 轉銜計畫應及早訂定,以便能提早對有特殊需求的發展遲緩兒童進行教導。
  3. 儘早訂定轉銜服務過程應參與之相關人員,如教育人員、社工人員、醫療人員等,以便得以共同發展與提供相關計畫和所需之服務。
  4. 指導有特殊需求的發展遲緩兒童所需之相關社會適應與生活自理的技巧。
  5. 執行時,儘量提供真實情境,將所學之技能應用於日常生活之中。
  6. 發展日後的訓練方案,以便相關人員能提供往後所需之服務並做好後續之追蹤。

一個成功的轉銜服務和相關措施,包括了準備、設計、執行、後續評鑑的過程,此過程有賴於機構所有參與人員共同努力,且需及早計畫。

父母參與兒童的轉銜計畫,是幫助兒童順利獲得下一階段所需技能的關鍵因素。父母可在進行評估時提供相關的資訊、心理上的支持、也可協助或教導孩子日常生活或社會技能及運用社區資源的能力和機會。

在擬定轉銜服務計畫過程中,父母關心的議題包括:孩子在校是否受歡迎、對於家長的要求和詢問學校方面是否有所回應、相信學校相關人員會關心孩子、是否能與學校人員建立互信和尊重的態度。

因此,從機構平行轉銜至幼托園所時,原先機構之教師與未來園所的老師應密切配合並持續連絡,才能達到順利轉銜的效果。

孩子在日常生活上的主要照顧者,或有關其法律上權益維護之監護人,原本應該是真正在家中主掌其教養權利和家庭運作的關鍵人,也可能會因為家庭狀況的改變而讓家庭其他成員擔任這親職的位置,一起扮演「家長」的角色,角色的分化與成員的多樣,增加了親師溝通的複雜與困難度,這也是幼教人員在專業成長過程中,需要面對與學習的重要課題之一。

教師如何與家長或主要照顧者建立緊密的關係,並藉由幼托園所的教育介入,協助幼兒(尤其是特殊需求幼兒)從家庭進入社區、走向社會,是現代幼兒教育中親師角色關係的首要任務,而這需要依靠良好且有效的親師溝通來達成。

(作者廖滿琴為「台中縣私立信望愛智能發展中心」教學組長,傅秀媚為台中教育大學早療研究所所長。本文轉載自「信望愛智能發展中心」2007年1月出版之《回歸——不一樣的孩子上學紀實》一書,感謝該中心慨允轉載。)

 

Tag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