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宿環境無障礙應從教育開始做起

文/洪宗宏


去年十月在中國科技大學舉辦的一場通用設計營造無障礙環境研討會上,分享了有關觀光旅館在通用設計的觀念下,應該注意的設計準則以及運用後的案例作品。在會場上,也與許多積極推動無障礙環境的團體做經驗交流。因此,今年初便接受了「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的邀請,擔任林務局在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住宿無障礙環境創意設計的競圖評審工作。

學生們在戶外做丈量工作在此次的競圖活動裡,行無礙投入非常多的心力,邀請了從北到南的所有相關建築、景觀、設計等大專院校系所的學生及老師們一起來參與。過程中,透過林務局的安排,邀請老師及學生們來實地體驗行動不便者或年長者,在森林遊樂區遊玩時的環境及設施使用感受度,許多的學生們很開心的玩了起來,但是也聽說有學生害怕會摔倒。這些的環境障礙都是真實的發生在我們的周遭,所以說,環境無障礙不應被認為只是在滿足少數族群的利益,而是真真切切的都會發生在每一個人的身上。

現今的學校教育大多還是著重在設計的知識以及技法上的訓練,參與競圖的學生們表現也十分良好,然而,設計的本質是在有效的解決問題,技法本身只是工具,真正能以同理心或實際體驗之後所設計出來的作品,才能夠有效的解決問題。學生們的生活經驗普遍不足,對環境的感受度還不深刻,因此設計出來的作品就感覺空洞了一些。有幸的是,在設計競圖的活動過程中,學生們反應對無障礙環境都有更深刻的認知,也認為日後會在加強此觀念的學習。活動本身是個濫觴,我個人對整體的活動的成果深感欣慰及敬佩,畢竟由少數人的努力可以獲得如此大的迴響,相信是無障礙環境推廣的一大步。

台灣的住宿設施發展歷史並不長,在八○年代之前,社會著重在經濟的發展上,因此,許多的設施都只考慮到滿足「量」的需求,卻忽略了「質」的需求。所以到處可以看到住宿環境是「通舖」或者公共廁所是「一條龍(一排窄窄的馬桶間)」的設計。出外觀光旅遊彷彿是在趕行程,走馬看花的當然也就不知道要去在乎住宿的環境品質。而隨著經濟的起飛,國人的生活品質條件提升,加上出國觀光的機會增加之後,對環境的設計體驗感受日益深刻,也知道如何挑選出好的環境設計,而這股力量也就慢慢的在國內發燒,刺激了公部門及私部門開始紛紛投入環境改善的工作。

許多人或許會問,環境改善或是無障礙環境的推動是應該要立法來執行還是良性的勸導?其實回歸本質應該要探討的是,我們是需要正向的利誘還是負向的約束。舉例來說,在歐美,環境設計是一種基本生理需求的滿足,若以英文字來說明的話則是挑選「accessible」來代表,意旨「可及性」。所有設計的出發點是以能夠讓人們可以到達、可以使用為原則,也就是要能夠滿足大多數人的設計為出發點。在運用上,如果公共廁所的馬桶間門的寬度設計超過80公分,這樣不但可以提供一般人使用,也可以滿足輪椅人士的使用,環境設計的範疇不因額外的成本增加就能滿足最大利益。因此,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的觀念教育才是在環境改善上的第一步。如果環境規劃者、設計者以及使用者,皆能有通用設計的觀念,相信對我們的環境就能產生最大的容許度,更能滿足大多數人的使用,也能創造一個更友善的環境空間。

(本文作者為知名旅館開發「姚德雄聯合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專案經理暨合夥人,以及世新大學觀光學系講師」,照片為「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住宿無障礙環境創意設計的競圖」活動體驗營,由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提供。)

 

Tag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