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環境體驗+設計競賽的化學反應

文/林秀慧

近十多年來隨著經濟增長與周休二日的生活型態轉變,休閒早已成為全民生活中關注的話題。此一關注反映在生活場域中不僅鼓勵了人們走向自然生態環境,並促使人們關注到休閒場所與自然地景之中環境設施的設計議題。在此同時,99學年度崑山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二年級師生透過教育部鼓勵開設服務學習內涵課程計畫,本著設計學習與社會服務的概念,投入「林務局國家森林遊樂區住宿無障礙環境創意設計競圖」。整體設計競賽規劃不同於以往的專業設計競賽,以「無障礙環境體驗教育」課程與基地現場勘察作為取得比賽正式資格的基本要求,不僅讓同學們不用拿著硬繃繃或不了解原由的設計規範來作設計,同時也改變了同學們以瞎子摸象的方式揣摩身障者生活行為的設計操作。從報名到競賽參與,整體過程充滿了驚奇與感動,並且提供了空間設計相關科系學生一個思考高齡社會中住居與休閒無障礙之環境營造議題的機會。

身體的經驗取代書本的論述
原本,無障礙環境設計的思考對大二的學生們而言僅僅只是人因工學課本中的一部分知識,或是空間體驗課程中的一小部分。

在野外的桌子上,由設計者填寫資料做設計

他們甚至不了解什麼是“無障礙環境設計施工規範”或是建築技術規則中建築設計施工篇第十章中明定“身心障礙者使用設施的相關規範”。然而當手腳分別綁上了重重的沙袋、眼睛矇起了眼罩、身體坐在輪椅上等,一切的身體經驗與日常生活的行動大相逕庭。平常上坡、下坡的身體移動與看似簡單的輪椅轉動頓時成了困難的動作。此外,帶著沙袋、坐著或推著輪椅往來於山林坡道與處處階梯的人造環境中,移動成為同學們身體的一種負擔,並考驗著學生的臨場反應。透過「無障礙環境體驗教育」課程的引導,學生以自身體驗感受高齡者的身體狀態,為具體思考高齡社會中無障礙設計的需求作基礎,並且學習書本中學不到的經驗。

真實的對話感受使用者的需求
滿足使用者的真實需求與心理渴望是專業設計者必須具備的專業職能,因此聆聽、同理心成為設計溝通的重點。在八仙山環境體驗教育的課程中,學生們有機會感受大自然場域的精彩,並與輔導員和身障者面對面的對話與交流。此一對話與交流對於學生而言,不只是了解身障者對於空間規劃與設計的需求、感受休閒活動對於對於身障者的諸多不便之外,更重要的是真實傾聽需求者對於空間的訴求,以同理心去關心行動不便者,並從這群人的對話與行動觀察過程中認真思考無障礙環境設計的重要性。

體驗與感動讓設計得到啟發
就如同現代設計的重要名言–型隨機能而生–所述,設計實踐在於滿足機能需求,解決問題,而一個無法滿足使用者機能要求的設計,就不能稱為一個好設計。以現代設計本質為基礎的思考下,學生們如何從理解無障礙設計的需求到將無障礙環境設計的知識轉化為空間設計的基本元素成為競賽參與的關鍵。一切的設計操作在體驗課程與基地踏勘後開始,使用者與基地的特質讓學生們絞盡腦汁,嘗試對於住宿議題提出看法與做法。整體設計操演過程中由於對無障礙環境設計的體認與了解,促使學生們必須嚴肅地面對行為與空間的細膩對話,例如設施構件物的構思,殘障斜坡的計算與安排等。短短一個半月的時間,學生們學習了「無障礙設計」的通用知識,也透過設計方案要去思考的是一個易於接近而又通行無礙之環境營造的可能性,並且體會了「無障礙環境」的難處與可貴,以及空間專業設計所應具的設計責任。

設計教育的種籽行動
透過服務學習內涵課程計畫參與社會服務課程執行的既定目標,然而藉由參與「林務局國家森林遊樂區住宿無障礙環境創意設計競圖」過程則是讓99學年下空間設計教學精彩的關鍵環節。以環境體驗為策略的教學引導不僅讓同學們了解通用設計的概念,關注友善環境的營造,同時亦將校園內的空間設計操演與社會脈絡下的真實環境營造議題相互接軌。此次競賽對學生而言是一種具體而深刻的學習經驗,帶給同學們的啟發,猶如一顆種籽落入泥土,期待未來在他們的設計過程中「無障礙設計」的專業責任感能持續發芽茁壯。此外,讓學生利用空間設計專業技能走入社會,了解設計師的專業角色與其專業責任是本校基本空間設計教學多年來的重要方針,因此期待藉由學生獲獎鼓勵同學擴展生活的觸角關懷人群與土地,並以所學之設計專長服務社會。(作者為崑山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專任講師,照片為「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住宿無障礙環境創意設計的競圖」活動體驗營,由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提供。)

 

Tag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