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間共融育樂營–小小總舖師活動照片
文/吳惠嵐
「促進心智障礙者社區融合」是信望愛中心的願景,期待他們能與社區友好,融入其中。為此,我們推動了「愛圈在一起~『老憨少』社區共融服務」計畫,讓社區長輩、孩子前來參與活動,讓智青(心智障礙青年)有更多人際互動機會。位在沙鹿鹿鳴公園裡的「信望愛沙鹿日照據點」,正巧有其地利之便,因為公園裡,長輩和小朋友最多了!加上「沙鹿區鹿寮社區發展協會」與「鹿寮老人關懷據點」大力協助,及「聯合勸募協會」贊助經費之下,我們在108年時,以「憨、老忘齡共學堂」、「『趣』玩生活學堂」順利啟動共融計畫。
活動初期,雙方總是壁壘分明,一人坐一邊,幾乎零互動;我們探究了原因,發現是阿公阿嬤不瞭解智青特質,一時間不知如何與「大孩子」相處,而我們智青,因多數能力受限、人際經驗不足,不懂主動友好。於是,我們加強了音樂律動、美食DIY、體適能等活動的互動性,例如:讓智青擔任小助手,幫忙分道具。讓長輩與智青同組,一起闖關。幾次之後,雙方開始活絡了,阿公阿嬤在分配座位時,會招呼智青來坐一旁,或幫忙穩定椅子,讓肢體不便的智青好入坐,活動時,主動拉著智青的手舞動,休息時間更帶著智青話家常;而我們智青也因慢慢認識了這是○○阿公、那是○○阿嬤,開始主動打招呼問好,能不害羞的一同進行活動,願意一起聊天。
動態活動外,我們也設計了創藝黏土、靜心禪繞畫等靜態活動,因智青的理解及手部動作普遍較弱,這樣的活動,考驗了阿公阿嬤的「溝通」能力,如何協助智青參與活動,甚至完成作品。一開始,雙方總是默契不足,常常雞同鴨講,說也說不通,或是雞講了很多,但鴨子還是在聽雷,楞在那。後來,有位阿嬤主動分享:「我就先陪他做,慢慢教他,示範給他看,這樣他就會了,啊我自己的,等回家再做就好了。」,其他人聽完後,都表示這個方法好,紛紛跟進。慢慢,我們發現長輩有了轉變,開始會詢問智青想要怎麼做?要什麼顏色?要搓長的還短的?再適時給予建議;阿公阿嬤學會了尊重智青的想法,智青也學會表達自我,雙方都樂在其中,讓課堂不時出現開朗、歡樂的笑聲。
上面這些平常日活動,小朋友都無法參加,於是中心在暑假辦了場「共融育樂營」,讓「老憨少」齊聚一堂,營隊上,我們讓各個年齡層發揮所長,小朋友手腳靈活,由他們帶智青哥哥姊姊跳音樂律動剛剛好!智青則發揮日常所學,教弟弟妹妹們進行手工皂DIY,做一顆自己的手工皂。而阿嬤們的美食DIY最受歡迎,讓大家體驗怎麼做「肉圓」,備料、拌餡、成形…好玩又好吃,應該多邀請阿嬤們來!(哈)
雖然育樂營時間不長,但也能發現感人的小洋蔥。小朋友和智青阿青玩接球遊戲時,發現阿青左手不方便,便主動撿球給阿青丟,雖然會和平時的規則不一樣,但對孩子來說,反而多了助人的喜悅;在手工皂DIY時,因這是智青日常工作,指導起小朋友,個個有模有樣,從材料準備到各步驟說明,可以看見他們展現技能時的自信。
智青、長輩、小朋友,從毫無交集,到漸漸熟悉;長輩發現自己有能力陪伴心智障礙者;小朋友也發現,雖然我年紀小、力氣小,但我還是有幫助別人的能力;智青則在和大家互動中,看見自己的進步與自信。彼此因「瞭解」而拉近距離,因為「愛」而圈在一起;我們會繼續為促進「跨世代」的美好而努力!
(作者吳惠嵐為臺中市私立信望愛智能發展中心沙鹿日照據點督導,本期專題由臺中市私立信望愛智能發展中心提供,感謝中心慨允轉載。)
Tags: 245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