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媒合與促進

 

文/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2002.01 進行「就業需求調查計畫」,作為病友就業服務方案規劃之參考

2003.01 進行「罕見疾病身心障礙者就業促進先導計畫」,媒介病友就業資源

2004.01 進行「罕見疾病身心障礙者就業服務人員在職訓練計畫」

2004.07 辦理「有工作真好-罕見疾病身心障礙者就業支持團體」及「罕見疾病身心障礙者就業支持講座」

2006.03 出版「困境與希望-罕見疾病身障者就業之路」專書

2007.01 推動「罕病病友就業促進服務方案」,持續媒合病友就業推廣

 

小萱(肌肉萎縮症病友)出生六個月大時發病,一歲確診罹患肌肉萎縮症,因病無法行走需家人從旁照料,單親媽媽獨自扶養小萱與姐姐,即便生活困苦,為了給小萱更充分的醫療環境,放棄了原本正職工作,一家三口從基隆搬至台北,擠在六坪大的出租套房裡,對烘焙有興趣的小萱媽媽,利用折疊式家具克服空間問題,利用小孩上學時間包水餃販售,有時貼心的小萱也會當媽媽的小幫手,幫忙擺盤包裝等, 現在不斷研發新產品,配合媒體報導、粉絲專頁及顧客的口耳相傳,創造出屬於自己品牌的幸福烘焙坊,也裝載著一家人滿滿的愛。

因罕見疾病病友的需求多元且特殊,部分患者需家人長時間的陪伴與照護,許多罕病家庭中,主要照顧者往往被迫辭去正職的工作,轉為兼職或是全日照顧病友;在一些單親家庭中,更多時候是 媽媽身兼雙重角色,撐起一個家的經濟重擔,儘管是蠟燭兩頭燒的壓力,仍不放棄陪伴孩子的時間。

2007年起基金會推動「罕病病友就業促進服務方案」,提供具備特殊技能與專長的病友家庭,一個展現手藝創作的機會,讓他們的作品能夠推展出去,培養不同特色的「罕見職人」。透過課程講座分享如何行銷、提供多元的宣傳管道、協助病家研發產品、改良包裝,此外基金會也擔任資源媒合的角色,與企業合作擺攤、愛心單位園遊會等活動,病家能夠在沒有租金的壓力下,推廣創意產品。例如患有多發性翼狀膜症候群的小苹,有雙靈活的手,她會將銀飾與手繩設計結合,選用透氣快乾的蠟線,此外將在心靈繪畫班習得的禪繞畫廣為運用,繪製獨一無二的書籤,發展一技之長獨立自主。

此外,為了協助與媒合病友就業,此時基金會扮演雇主與就服員之間溝通協調的角色,讓雇主及社會大眾認識罕見疾病,進而調整工作職務或內容,「同理」他們的不一樣。例如結節性硬化症的病友,外觀與一般人無異,但身體容易疲倦,上班時可能不小心睡著,不是因為偷懶,而是身體的反應; 或是會因為季節變化而感到身體不適,需要請假,這些隱形的需求及「不一樣」往往影響病友就業,或遭受排擠。

罕見疾病就業推廣方案,打破傳統的庇護工場模式,讓病友與疾病共處時、家屬照料病友時能亦能夠發展所長,截至目前為止,基金會培育近18個罕病家庭就業擺攤、發揮創意,做出屬於自己的一番「事業」。

(本文摘錄自《「翻轉罕見人生」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二十週年紀念特刊》   一書第P.108~109 頁,感謝「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慨允轉載。)

 

 

Tag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