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衛生服務

 

文/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2006.08 與呂旭立紀念文教基金會合作,首度開辦心理諮商服務,合作於2008 年暫告一段落

2006.09 與張老師基金會高雄分事務所合作,開辦南區心理諮商服務,合作於2012年暫告一段落

2007.07 首度開辦『悲傷輔導服務』

2008.01 培訓輔導志工並開辦『傾聽您說專線』,提供電話問安及輔導

2008.07 與張老師基金會台中分事務所合作,開辦中區心理諮商服務

2008.11 北部總會獲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同意設置心理諮商室

2009.03 陸續開辦心靈電影院、周末 FUN 電影活動至今

2011.05 首度辦理中區「家庭照顧者身心紓壓工作坊」

2012.01 與人文傳習書院合作,開辦中區心理諮商服務

2012.07 與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及臨床心理中心合作,提供病家心理服務

2015.03 辦理『心靈讀書會工作坊』

 

與人生對話

 

小齊(粒線體缺陷症病家)是個單親媽媽,獨自扶養兩名兒子,孩子皆罹患粒線體缺陷,孩子們先後發病與確診,如今已走過近 20 年頭,不僅要面對孩子身體功能退化、長期臥床、使用呼吸器等維生醫療器材,24小時全天候照顧,還要面臨長期的經濟壓力,家庭與人際關係產生變化,長期獨自照護的壓力,鮮少有放鬆機會,導致身心失衡。

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即使有長照居家服務與喘息服務,小齊仍是難以外出,生活圈愈漸封閉,在陪孩子們回診時,雖獲知醫院提供心理諮商服務,但因諮商間隔週期較長,較不便小齊使用。適逢 2010 年起,中部辦事處於台中地區以外的中部五個縣市,招募特約心理師進行到宅心理諮商,小齊終於能申請到宅諮詢,暫時獲得壓力的舒緩。

透過諮商師的引導與晤談過程,讓小齊更清楚地看見自身的情緒狀態,適時學習自我放鬆技巧,尋求釋放壓力與情緒調適,即便未來面臨不同的生活壓力,小齊也能因應與控制,同時亦獲得繼續前進的力量。

面對罕見疾病的未知性,甚至是生命風險,家屬時時處於危機處理的挑戰,家庭經濟、家人關係等可能受到衝擊與影響,病友終其一生要與疾病共處。罕病病友如何找回自信與勇氣,未來將遇到的挑戰與困境;主要照顧者面臨長期照護的壓力調適等,皆會影響既有的家庭關係。本會在服務病家過程發現,如能及時調整個人的低潮情緒、舒緩家庭的危機,便能使家庭關係健全穩固。

因此,為落實對病友與其照顧者的全人關懷,發展心理諮商服務,透過與心理師晤談,讓病家看見自身情緒狀態與對未來期待,釋放面對因疾病所衍生的心理壓力,成為一股緩解與支持的正向能量。

疾病也帶來了諸多身心失落情緒,甚至最終的死亡課題,對家屬帶來的影響更是深遠。針對喪親家屬辦理悲傷輔導服務,盼減緩面對死亡的衝擊,支持家屬共度艱難時刻。本會更進一步對外招募特約心理師,將服務提升至全面性;開啟『傾聽您說專線』,由專業訓練過的輔導志工進行電話問安服務。

2009 ∼ 2019 年期間,本會針對心理健康預防與能量提升,北中南同步展開的心靈電影院活動,透過專業人員帶領,以輕鬆方式探討人生議題,透過分享整理自身的人生態度。實踐本會的心理衛生三級預防制度服務,1.健康促進:電話問安、心靈電影院;2.降低風險、防範於未然:心理輔導、心理諮商、身心靈團體;3.問題處理、避免再發生:高危及慢性化個案處遇,讓整體服務更臻完善。

 

心理衛生預防機制

初級預防方面,辦理心理電影院,參與人數持續成長,年齡層也逐漸擴大,討論與互動內容多元與豐富。次級預防方面,為貼近在地病友家庭需求,提升服務的可近性,各辦事處招募特約心理師,以提供全面諮商服務,對於不方便外出的家屬或病友也可到宅進行輔導。針對照顧者辦理家長成長團體,增加自我覺察與放鬆技巧。心理諮商服務方面,主動申請者明顯增加,亦開始有男性照顧者主動尋求協助,整體服務漸趨成熟。

為使罕病諮商輔導業務推展,本會陸續辦理心理衛生服務相關從業人員研習,了解實際服務上的困境,強化實務經驗的雙向交流。更多諮商人員投入,讓病家在疾病檢驗前與確診後,等待與確認期間身心飽受折磨,透過第一線醫療從業人員的察覺與轉介,獲得零時差的心理支持服務。

 

傾聽你說、悲傷輔導

病友家庭在面對家庭關係驟變、親人離世等重大事件,除了當下危機處遇外,後續如何協助病家生活恢復平衡,衝突與傷害不再繼續,亦是至關重要。透過心理衛生服務,約有九成服務對象能解除危機,部分則需時間與資源持續協助。

協助病友與家屬情緒管理與壓力因應能力,將危機轉化為學習成長的契機,辦理正念減壓工作坊;青少年成長團體與戲劇工作坊,增加病友自我探索與覺察,強化家庭間的支持力量,參與成員間儼然是彼此相互支持與共同成長的對象。

心理衛生服務自 2006 年開辦至今,一開始由專業心理師針對主動尋求協助者提供即時性的服務,加入電話問安,建構一個雙向溝通平台,主動關懷病友現況及提供諮詢。相關講座與活動的辦理,是希望擴及到更多的病友家庭,大家一同探討疾病適應與調整、自我探索與成長,參與成員也逐漸發 展出特定團體的歸屬感,重新獲得能量,不再害怕面對挑戰與人生課題。結合輔導志工、內外部專業人員,盼讓服務更為貼近病友家庭的需求,找到人生的新契機。

 

(本文摘錄自《「翻轉罕見人生」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二十週年紀念特刊》   一書第P.117~120 頁,感謝「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慨允轉載。)

 

 

 

Tag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