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愛,我到宅醫療

漫畫風的圖案,一位女醫師對著小房子聽診

文/陳乃菁

在醫學中心內,有冷氣、有電腦,吃喝拉撒各項生活機能都很方便,對幾乎要以醫院為家的醫療人員而言,是可以全心全意投注於工作上的完備環境。於是乎,只要一走出院外,經歷了風吹雨打、日晒雨淋,總讓人不免喊苦。但我還是堅持想要走出去,這幾年也一直熱衷於推廣居家醫療。

居家醫療,又稱為「到宅醫療」或「在宅醫療」,簡言之,就是由醫護人員走進患者家中提供協助。認知症照護上還是存在到宅醫療的需求,我不但是自己做出興趣,還常鼓勵後進晚輩有機會就去做做看,特別是有意往認知症專業發展的醫師們更該如此!

說起來,到宅醫療惠我良多。讓我領悟到,原來在診間內聽到家屬和患者所述,並非全面的故事。我們見到走入診間的他們衣著整齊,但這也許不是他們最真實的樣子。只有看見真實和擁有全面的理解,認知症醫師才能給予患者與家屬最到位的協助。

有個例子是這樣的,一位八十幾歲的阿嬤罹患認知症,與兒子、媳婦一同居住的她,平日老是跟親友哭訴媳婦不給她肉吃,已出嫁的女兒對大嫂自然產生怨懟,但也不好指責,於是拐著彎帶老母親出去吃館子,叫了滿桌的好菜,還特意打包媽媽愛吃的肉類餐點,交代她晚上拿出來熱一下吃。

當晚,女兒抓好吃飯時間,特意打電話給母親問說有沒有把肉拿出來吃,老母親還是哭訴著說:

「沒有,我都沒有肉可以吃!」

這下子,做女兒的可忍不住了,滿腔怒火立刻衝到哥哥家,進門一看卻傻眼了,嫂嫂煮食的一桌好料,有魚有雞的確是不需要再把中午打包的豬肉特意拿出來加菜。原來,母親真的是認知功能有問題,做女兒的立刻理解到,多年來自己都誤會大嫂了,同時也終於明白,認知症患者就是會有這樣的問題行為,所以耳聞不見得可信,眼見為憑才最正確。

我也面對過這樣的急轉彎時刻。有位患者長久來都是由女兒帶來看診,母女倆總是外觀整齊、應對正常,我自然而然認為,這個家庭功能應當良好,常是開了藥就讓她們回家去。後來我開始執行到宅醫療,來到阿嬤家門口,打電話通知女兒我們到了,沒想到等了半天門還是不開,十幾分鐘後才見到女兒氣喘吁吁的自我們背後出現。

「原來妳們沒住在一起啊?」我詫異道:

「我以為媽媽主要都是妳在照顧呢。」

一進門等著我的是更大的驚嚇!眼前屋內只有阿嬤在,同住的兒子和媳婦一早就去上班了,直到晚上六、七點下班後才回來,這期間阿嬤都是自己一個人,簡直是半獨居狀態,會發生什麼意外誰也不知道,那天我們就看見,阿嬤斜掛在床欄邊,幾乎快要跌下來了。

透過到宅醫療,我彷彿拿掉戴了多年的有色的眼鏡,頭一回清晰的看懂阿嬤的狀況,難怪她常送急診,狀況也不好控制。自此之後,我關心的方向有了大轉彎,如何用藥已經不是重點,這個家庭更迫切需要的是照顧上的援手。於是我建議他們申請居家服務,有居服員到家服務,讓白天只有阿嬤在家的時間不要那麼長,也能給在外為生活忙碌的家屬多點安心。

後來,阿嬤的狀況有進步,我建議送阿嬤到日照中心,讓阿嬤出門活動,與人互動好過自己一個人關在家裡面對牆壁。這些建議都很重要,但若我只坐在診間,可能是永遠都不會想到的。

對認知症家庭來說,還有另一種到宅看診的需求。有些患者可能已經惡化到無法出門,光依賴家屬的判斷也無法做到最好的醫療決策。

多年前,我曾遇過這樣一個家庭,當時女兒為了父親來找我,她懷疑父親罹患了認知症,但多年來都無法將父親送醫診斷。我和她稱得上是朋友,於是她很坦白的告訴我,父親都不穿褲子,根本無法帶出門。

「我們想請外籍看護來照顧爸爸,但這需要醫師的診斷證明,你可不可以幫忙到我老家看看?」她滿眼渴求,看得出來是走投無路了才出此下策。

既然是朋友,我當然義不容辭。一踏入她父親的居所,眼前狀況比我預期的還糟:環境髒亂不堪,獨居的老父親一個人呆坐在椅子上,身上散發出好幾天沒洗的酸味,而他的確無法離開家門到醫院,因為他強烈拒絕穿褲子,下半身包著尿布。他有時會便溺在尿布內,有時則會解開尿布,走到哪裡尿到哪裡。我不用問診就知道阿公的退化程度不輕,因為他會跟電視螢幕裡的人影對罵,已經無法理解電視等生活用品的功能,也分辨不出真實和虛幻世界的差別。

我心中雖然詫異,這個家庭怎麼會讓父親退化到這個程度還沒就診?但這非當下要討論的重點,關鍵是盡快為這個家庭安排居家護理,先把阿公的健康狀況拉起來。就這樣,阿公終於進入醫療照護網絡,狀況也逐漸有了改善。

幾年後我又遇到阿公,這次的場景則是在診間,三個女兒推著輪椅把老爸爸帶進來,急切的對我說,他已經好幾天不吃、不喝、不動也不說話。她們憂心忡忡,考慮是否需要透過鼻胃管強制餵食。

那時已近下班時間,我不好勞動他人,就拿了鼻胃管打算自己處理,沒想到還沒放一半,阿公就突然舉起手,用微小但清楚的聲音說:

「我寧願死都不插!」

原來阿公可以聽得懂也能對話!我大吃一驚,而他的三個女兒受到的衝擊更大,全都哭了出來。

既然患者的意思如此,那我們就取消鼻胃管的放置,但在他們回家前,我還是幫阿公抽了血檢驗。幸好有抽血,隔天一大早見到檢驗結果,我急著打給家屬,請她們馬上送父親從急診進來住院,這麼久沒進食畢竟還是不行的,檢測數值明白顯示,若再不想辦法讓他吃東西將性命堪憂。

住院期間,阿公蒼老的身軀讓人看了心酸。他被強制插上鼻胃管,又為了怕他動手拔除,雙手都被綁在床欄上,但即使這樣違反他的意願,健康狀況還是沒有明顯的進步。家屬告訴我鼻胃管一直有水流出來,讓我疑心是不是胃有問題,於是建議照個胃鏡看看。

這一照就找到答案了。原來阿公腦部罹患認知症,腹腔卻被癌細胞阻塞,並非認知症引起無食欲,而是癌症導致的無法進食。這樣的結果,讓後續的醫療決定有的重大改變,改接受安寧療護,阿公最後安詳離開了人世。

我常想起這個家庭,以及無數個打開大門、接受我去拜訪的家庭。他們讓我見到不同的樣貌,從富裕到貧困、從大家庭到獨居,形形色色都有。相同的是,到宅醫療能幫助我發現問題。而看得愈多,我愈發現我看的不只是病,更是人世間的悲歡離合。這個過程往往辛苦且舟車勞頓,從捷運到計程車,各種交通工具我都搭過,想盡辦法就是要進到患者家裡去。

到宅醫療絕對是未來台灣社會的重要議題之一,希望能有更多醫護人員願意投入這個領域,讓大家能體會到,我們推開的,不只是一扇鐵門,而是一扇心門,是家屬基於對患者的愛、於是鼓起勇氣為我們開門,所以我們不只是踏入一個家庭,更真實的意義是,走入他們的心。

(作者為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系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本文摘錄自《因為愛,所以看見:從失智到高齡退化照護,學習以勇氣面對》一書第 P.14~24 頁,感謝「布克文化」慨允轉載。)

延伸閱讀:

 

Tag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