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十五天

文/吳惠晶

「結婚五年始終沒有懷孕的跡象,我們也沒有去做人工,就順其自然,有就生,我先生也說如果沒有不生也沒關係……,不過,當然我心裡也會想要孩子。」

盼了五年,莊淑雅終於在33歲時懷孕了,夫妻倆高興得每天心花怒放,尤其產檢後都會特地把收據留下來,淑雅回家後就寫日記給寶寶,寫著今天幾月幾號,媽咪去產檢,醫師說你怎樣,說你幾公斤了,你在我肚子裡面怎麼樣,好期待跟你見面……,寫下所有傻媽媽愛孩子的可愛行為,然後就把當天產檢的收據貼在日記上,寫寫寫,寫到孩子出生為止。

12月31日剖腹產後,淑雅被送到恢復室,姊姊拿一張寶寶剛出生的照片,笑著說:「妳看妳兒子啦,一出生就這個姿勢,好難看喔!」照片上的寶寶是整個躺平大字攤的模樣,自己的孩子不管再怎麼樣都是可愛的,淑雅好開心。那時候她們都不知道,原來這個姿勢是因為肌肉張力低,小朋友完全沒力氣才會呈現大字攤的樣子,一般來說baby雖然柔軟,可是拉一拉動一動他,身體又會自己縮回,而不是這樣無力的大字攤開。

不知睡了多久,淑雅迷迷糊糊問:「不是要餵母奶嗎?」姊姊回答:「都還沒有通知啊!」下午,她聽見了救護車的聲音,只是不知道,救護車是來載她的兒子。時間顯得很漫長,她沒見到先生,沒見到其他人,只要一開口問,姊姊就說:「他去忙啊,妳趕快睡覺,好好休息。」可是其他人呢?「他們怕吵到你休息,妳剛開完刀,需要睡覺。」姊姊一直要她睡覺,淑雅覺得整個氣氛都怪怪的、悶悶的,是自己想太多了嗎?而病房外,有壓抑的哭聲,公公婆婆爸爸媽媽都跟涂等意說:「淑雅剛開完刀,你不可以讓她知道。」等意是個不太會說謊的人,所以不敢進病房,就怕一出現就藏不住悲傷。

一直到晚上,等意不得不進去了,淑雅看他表情不太對,覺得一定有事發生,第一句話就問:「小孩還在不在?」等意愣了一下,「在啊!」「在哪裡?」他不敢說謊,慢慢的說:「在榮總。」「為什麼送去榮總?」「不知道,不知道什麼原因……」說完,等意已經忍不住眼淚泛流,淑雅心裡很慌,追問:「為什麼要送榮總?」「醫師說小孩有狀況,必須送去榮總新生兒加護病房檢查。」

寶寶是12月31號出生,該做的檢查都做了,但要詳細找出確定病症,需要更深入的檢查,然而元旦連續放三天假……,所以還沒有人能判定寶寶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淑雅一整天不安的情緒通通噴發,開始狂哭,內心吶喊著:我的小孩有問題了,到底是什麼問題?我的小孩能不能活下來……

那時候等意的心情也跌到谷底,無法說什麼安慰的話,只是一直重覆想著:「醫師說小孩有問題……小孩會有什麼問題……產檢一切都很好啊,怎麼會有問題?」除了默默流淚,他也不知該如何安慰妻子。

在醫院開始進行各項檢查時,淑雅被家人接回娘家坐月子,媽媽跟她說:「如果醫師覺得要放棄的話,如果真的留不住,那件衣服就拿出來給他穿。」

寶寶出生前,他們精挑細選買了一套很可愛的鴨鴨藍色連身裝,要等滿月時穿,聽到這句話,淑雅哭成淚人兒,「我買那套衣服是要迎接他來到我的生命中,您意思是說要拿來當作送走他的……,現在跟我講這個我沒辦法思考。」

她每天哭,吃不下又睡不著,整天不是哭就是發呆,完全不講話,媽媽很擔心,每次去看淑雅,安慰她不要哭,然後自己回到房間就偷偷哭;爸爸來,很威嚴的說:「不要哭,以後妳回頭來看現在,會很後悔妳在這邊哭。」但是爸爸講完回到房間,自己也偷偷哭;姊姊每天去安慰她,就是一副「沒事啦,妳不要擔心,我們很多人都會幫妳」,然而回家的路上,一上車就一路哭回岡山。因為他們一家人感情非常好,等於是共同期待這盼了五年終於來的孩子,怎麼知道……

倒是等意快被嚇死了,「我怕妳哪一天就起肖了(台語:發瘋)」,所以只要淑雅沒有反應或呈現呆滯,他就會一直問:「妳在想什麼?」她一片茫然,其實真的沒有想什麼,腦袋只有一片空白。

等到確診為「小胖威利症」,淑雅一聽,趕緊追問這是什麼病?大家講的不清不楚,她就偷偷上網查,一看不得了,什麼吃生肉啊、吃餿水、會打人、暴力啊等等不自主的行為,重點還是智能障礙兒,天啊……她內心在尖叫,充滿絕望。

看著保溫箱裡的孩子,等意覺得很心疼,自己的小孩怎麼會這麼辛苦?因為肌肉張力低,始終躺著動也不動,雖然已經知道孩子能活下去,但是接下來要怎麼照顧?以後的路該怎麼辦?如果有一天我們都走了,這小孩又要怎麼辦?淑雅一天到晚都在哭,他也不敢跟她討論,每天,固定去給小孩送母奶,去、回來、去、回來,覺得腦袋裡也都是空白。

又過了幾天,淑雅在絕望之餘,決心去醫院看小孩。她有位姊姊在嬰兒期就夭折了,這也是媽媽感同身受的原因,「既然沒希望,不如不要看,以免日後更加傷心」,做母親的怕女兒承受不住,一直阻止她去醫院探望,如今確定小孩能活下來,媽媽才終於同意讓她出門。

第十六天,淑雅終於看到小孩了,沒有淚漣漣,反而充滿憐惜。「看到他,就覺得他小小一隻很可愛啊,護士還教我餵母奶。其實他沒辦法喝,連奶瓶都沒辦法吸,但護士跟我說,也是要讓小孩感受一下母親在身邊。」

你想給他多少?

由於邱寶琴醫師交代護士,如果仕軒媽媽有來就立刻知會她,所以淑雅第一次見到邱醫師是在病嬰室,當天她一出現,護士就飛快的通知了邱醫師。初見面,淑雅因為心頭茫然,面對醫師也不知應該說什麼,倒是邱醫師溫和的問:「請問妳已經知道多少?」「我都知道了,有看網路,上面對小胖威利症都寫得很清楚。」

「那妳知道哪些了呢?」

她開始叨訴網路上很多負面的觀點和評語,「邱醫師,我帶這樣的小孩要怎麼活下去?我該怎麼辦?」

「你看的那些都是報導,基本上,報導不聳動人家也不愛看,但事實上沒那麼嚴重。」

邱醫師解釋,一百個小胖威利症的孩子,可能有一個去吃了餿水,報導就會只寫「小胖威利症會吃餿水」,於是造成誤解,以為小胖威利症等於吃餿水、挖垃圾桶食物、生肉直接吃等種種行為,事實上這些都不是絕對性的行為,並非每一個孩子都會這樣。

「那小孩的智商會有多少?」一想到智能障礙,淑雅心頭還是糾結難開。「要看你們啊,有60的,也有到110。」她心裡一震,「110是很棒的耶,怎麼可能到110?」

邱醫師慎重的說:「你們給他多少,以後他會回饋你們多少。」聽到這句話,淑雅突然有些振奮,馬上問:「你的意思是我的小孩還是有希望?」

「對,就看你怎麼給他。因為這樣的小孩,要怎麼教、怎麼去刺激他反應,是需要方法來慢慢引導的,不是像一般的孩子,隨便養也會長大,這樣的小孩你要付出更多去照顧,他才會『長大』。」

邱醫師解釋,孩子罹病是事實,家人如何照顧才是影響孩子後續發展的關鍵,還給他們一份關於小胖威利病症的醫學臨床報告,諄諄安慰,以及建議照顧的方式。

從醫院離開後,等意和淑雅兩個人直衝書局,去找開發大腦小腦相關的書籍,因為和邱醫師談過後,絕望轉成希望,他們積極的想要找出照顧罕疾兒的方法。她還跟先生說:「人家這書是訓練天才兒童,我們只要把60訓練到7、80,那我們就賺到了啊!」等意還研究蒙特梭利的教學方式,想找找看怎麼提升孩子的能力?

沒有希望的時候整天傷心茫然,一旦有了希望,這對夫妻買一堆書回家猛啃,充滿動力,直到醫院通知孩子可以出院回家了。

幾乎沒有反應的小孩

孩子可以回家了,全家人都非常高興,雖然做完月子,淑雅的父母卻不讓他們夫妻搬回去,就怕女兒想不開,就這樣一住四個月。

事實上,不只父母,是大家都不放心,坐月子時看不到小孩,淑雅天天流淚傷心,一直幫忙燉湯很照顧她的嫂嫂,眼看怎麼勸都勸不住,就問:「妳希不希望妳的小孩快樂?」「當然希望!」「那妳就自己要先快樂起來,母子連心啊!」這句話讓淑雅暫停哭泣,陷入思考;姊姊也問:「我知道妳很難過很傷心,妳在為妳的小孩哭,媽媽也在為她的小孩哭。我沒辦法跟妳說不要難過,但妳可不可以不要一直流淚?這樣爸媽看了也會很傷心。」她這才停止沉陷在自己的悲傷中,不想再讓家人擔心,只能強迫自己快樂起來,儘管根本做不到,就算假裝也好。

可是真正面對這樣的小孩,依然手足無措。

「剛開始真的不知道怎麼辦,你就看他插一根鼻胃管,因為沒辦法自己喝奶啊!一周後回診,換鼻胃管時,我就看他抽出來那一條,上面都是清色的鼻涕……我覺得好可憐,就問可不可以不要插管了?」

邱醫師耐心解釋:「我也很希望不要插管,可是他不能不喝奶啊!」

淑雅還是覺得小孩這麼小就要插鼻胃管很可憐,就問:「能不能讓我帶回去餵看看,如果真的不行,我再抱回來插管。」

「好,只是這樣的孩子要親自餵奶的難度很高,要有心理準備喔!」

除了教他們餵奶的方法,邱醫師也提醒必須喝到足夠的奶量,孩子才會長的好;若是奶量不足,腦部發育會不好,智能就會有影響。

等意高高興興去把各種奶嘴都買回來,每一個都試,沒有用,孩子根本不會吸奶嘴;改用餵藥的方式也不行,會噎到;最後買了空針管,每次只餵1西西,再把身體搖一搖讓他吞下去,如此一來,餵到足夠的奶量一次要花2小時,平均3小時要餵一次,餵到兩夫妻變成貓熊,因為幾乎都無法睡覺。姊姊不忍心就說:「不行啦,這樣你們兩個會倒,一個餵一個就要先去睡,才有力氣堅持下去。」

即使餵奶是這麼一件痛苦的事,淑雅還是堅持不再讓孩子插鼻胃管。

可是這孩子餓也不哭,冷也不哭,怎麼都不哭,娃娃車有音樂鈴他也完全沒反應,都是呆滯的,就像一個布娃娃,只有睡覺時會出現聲音,這是由於喉頭軟化,睡覺時喉間會產生嚶、嚶、嚶的細微聲音;如果感冒了又更慘,孩子容易鼻塞又有痰,聲音就會像貓頭鷹般的叩、叩、叩,讓人聽了覺得好痛苦,好像快斷氣了,淑雅就常常把孩子抓起來拍痰。

那麼小一隻,拍痰又啵啵啵的,爸爸媽媽在一旁看了嚇得半死,「妳這樣拍他會不會怎樣?」她無奈的回答:「護士有教啊,要學著狠一點,因為如果不拍,痰卡住了,他會更痛苦。」

有一天,淑雅睡得過沉,忘記自己生了小孩,半夢半醒間只覺得怎麼旁邊會有小狗在那邊嚶嚶嚶?清醒了一看,才想起是自己的小孩。

每天看著孩子完全像布娃娃般都沒有反應,她也會灰心喪氣的想,養這個小孩做什麼?還記得知道是「小胖威利症」時,淑雅第一個念頭就是不相信,第二個是抱怨、埋怨,第三是懷疑會不會抱錯小孩?「因為所有的產檢都是正常的啊,醫師說不可能抱錯小孩,這就是你的小孩啦!但當下還是會有點否認,我的小孩應該是健康的小孩,他怎麼會……,他一定不是我的小孩。」

一轉身看到孩子的脆弱和無辜,她又自責,覺得怎麼可以這樣想,這明明就是自己的小孩,一定要用心照顧好。

仔細研究書裡面提到的幼兒訓練,包括幾個月的孩子會需要什麼樣的視覺刺激,他們就用厚紙板做成各式各樣的大圖板,用繩子吊起來,對孩子喊:「仕軒你看你看這裡!」奇蹟出現了,淑雅呵呵的笑:「那小子平常叫他都沒有反應喔,結果那一個黑白分明的圖卡一拿出來,他的眼睛竟然盯住圖板的中心耶!我嚇一跳,不會吧,這麼厲害,我們就把所有的娃娃啊音樂鈴啊通通拿下來,開始照著書裡面的建議,和我先生一起親自做玩具給他。」

善用這些玩具不停的做視覺訓練,發現孩子的眼睛愈來愈會轉動了,這對他們來說是天大的驚喜,可不是嗎?一個原本像布娃娃般沒反應的小孩,突然有反應了,突然就像活過來了一樣。夫妻兩個大量閱讀書籍,做出各式各樣合適的玩具,只為了眼睛訓練、觸覺訓練……,淑雅甚至把這些圖案做成抱枕,並且用各式各樣的材質,例如毛絨絨的、光滑的……,觸覺會不一樣。

這一切的努力,只為了讓孩子對外界的一切產生反應,脫離布娃娃的狀態。

我就怕你沒有好好照顧他

孩子在高雄榮總住院時,照顧他的護士名叫嘉慧,她很耐心的教他們回家後要怎麼照顧,當孩子要出院時,她就問:「我可不可以去你們家看看他?」求之不得,淑雅很開心,因為他們對醫療都不懂,有護理人員能來家裡探望不是很棒嗎?

果真,孩子回家沒多久,嘉慧就去家裡探望,這之間也保持連繫,後來還變成好朋友,有一次嘉慧就問:「妳知道當初我為什麼要去家裡看他嗎?」

淑雅理所當然的說:「因為妳很關心他啊!」

「是因為妳都沒有來看過他,孩子住院十五天都完全沒來,我們就猜說妳是不是不能接受?不愛他?我就怕妳把他抱回去後,沒有好好照顧他。」

原來,嘉慧是來鑑定一下,鑑定這個媽媽有沒有把孩子照顧好。

當時,嘉慧在病嬰室負責照顧仕軒,她一直覺得很奇怪,阿公阿嬤、外公外婆、爸爸啦阿姨啦都會來,只有媽媽沒有來。大家就猜測是不是小孩的媽媽沒辦法接受?還是說媽媽不要他了?那時候他們並不知道是因為淑雅的媽媽怕她傷心,才阻止她去看小孩。

當嘉慧第一次看到淑雅出現,並且抱著孩子哭的時候,她又覺得這個媽媽不像是不愛他,這才想到家裡探望,順便觀察情況。

說到這個小插曲,讓淑雅忍不住熱淚盈眶,從沒到過榮總的她,是因為仕軒才認識榮總,「包括裡面的復健老師、醫師、護理人員,以及邱醫師,他們非常非常地有愛心,我們仕軒真的很幸運,雖然等待檢驗的那十幾天很煎熬,但我後來聽其他家長分享,很多小孩在小時候很難被發現,直到長大了才被診斷出來,往往失去提早治療的契機,真的很感謝榮總,很感謝邱醫師,更感謝當初決定幫我們送到榮總的那

位婦產科醫師。」

(本書主角涂仕軒為小胖威利症患者,對繪畫極有天賦,畫作屢屢獲獎。本書榮獲白象文化第八屆「公益教育出書獎」本文摘錄自《當小胖威利遇見虎媽》一書第50~61頁,感謝「白象文化」慨允轉載。)

延伸閱讀:

 

Tag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