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覺失調症」正名 別再叫精神分裂症!
文/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編輯部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長久以來因為對疾病的未知導致許多誤解與偏見,對精神疾病烙印的恐懼害怕,導致許多可能罹患精神疾病的民眾隱瞞病情、不願就醫、中斷治療等狀況。2014年台灣精神醫學會及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正式宣布,Schizophrenia更名為「思覺失調症」,讓【精神分裂症】走入歷史。
12年內,台灣罹患精神疾病的人數增加近6成 但回診率低、中斷治療比例高 !
期待「思覺失調症」更名活動 導正民眾認知 提升就醫與相關治療比例
根據2014年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年報,12年內確診的精神疾病病例已從7.5萬人上升至近12萬人,增加近6成,代表家屬及精神康復者對於疾病的認知程度增加,並願意積極就醫,使得確診病例大幅提升‧這也顯示,醫界與病權團體多年來積極努力推動衛教知識的成果。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此就醫人數其中多為憂鬱症或躁鬱症患者;針對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原:精神分裂症)之精神康復者就醫率仍有極大的進步空間。即使衛生福利部持續推動心理健康促進計畫、落實精神疾病的防治與照護,仍有許多精神康復者因為疾病名稱帶來的恐懼與汙名化影響不願意就醫、延誤治療。
台灣精神醫學會周煌智理事長表示;由長期臨床經驗及國外文獻中發現,精神康復者因為對於疾病的錯誤認知,造成一年的回診率低於50%。
日本從1995年花了七年的時間,於2002年成功將精神分裂症更名為「統合失調症」,而台灣部分,胡海國教授發現日本在更名後兩年有研究指出,精神康復者的就醫率與家屬的支持度均有明顯提升。因此,胡海國教授聯合鄭若瑟教授、楊延光教授邀請多個學協會共同呼籲與奔走,經過10年的努力,終於更名為『思覺失調症』。其實『思覺失調』正反映了Schizophrenia的兩大主要病理:思考與知覺功能的失調,而『失調』二字同時也代表它是有恢復的可能性。
6成以上精神康復者不願病情曝光、6成3曾中斷治療
學習與疾病共處、重新回歸社區生活 是「康復」的積極意義
為深入了解精神康復者的心聲,康復之友聯盟針對188位精神康復者進行心聲調查,超過6成以上精神康復者不願病情被親友同事知道,其中51%在意旁人的異樣眼光,47%擔心會遭受歧視、33%怕被貼標籤、13%則擔心工作受影響或失去朋友等,顯示精神康復者除了要與疾病對抗外,還要面對被汙名化的不可承受之重,甚至因此不願意尋求協助!
調查也發現高達6成3的精神康復者在接受藥物治療過程中曾中斷一次以上,中斷原因包括自我感覺症狀好轉、覺得治療沒有效、副作用產生的不適感、缺乏親友的支持、不敢在別人面前服藥等等。中斷治療有可能導致治療不完全、症狀惡化、降低精神康復者原有社會功能等,使得病情無法有效控制。儘管70%的精神康復者認為在經過治療後是可以康復的,但卻有31%的精神康復者認為不再看醫生才代表康復!康復之友聯盟黃理事長澄清所謂的「康復」並不是再也不用就醫,而是能夠學習與疾病共存、重新回到原本的社區生活。
掌握「黃金三角準則」 精神康復者也能回歸社會、正常生活
針對精神康復者的治療,周理事長也特別提醒,若能在疾病、治療、生活三者中掌握「黃金三角準則」:學習覺察與分辨思覺失調症的症狀、與症狀和平共處;以漸進的方式重新連結原本的生活與人際互動,其實精神康復者是可以順利「康復」回歸原本的生活。
(本文轉載自協會「康頭殼come talk」第9期季刊,感謝協會慨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