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陪伴就是最好的支持與服務,圖為與精障服友討論工作內容照片。
文/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支持性就業服務員 李岱羽
從碩班畢業後便投入身心障礙者就業服務,至今已經將近三年。每當被問到自己的工作是做什麼的時候,一開始我總是很難說明,直到後來才發展出一套說法:「我在幫持有身心障礙證明的朋友找工作。」通常聽到的人第一反應總是:哇,那你一定很有耐心!剛開始總是不知道怎麼接話,接著我開始思考,是不是能趁這個機會做衛教宣導。因此我會接著反問:為什麼你會覺得有耐心啊?總是得到以下的回答:因為他們工作應該不好找吧、因為他們應該會一直換工作吧……。聽到這種回答時,我總是會多補上一句:「我們協會主要是服務精神康復者。」通常得到的回應是:哇,那會不會很危險。一開始聽到這個回答時,其實我很困惑,什麼危險?怎麼會危險?為什麼覺得危險?
Corrigan和Lundin(張葦譯, 2003)認為:「污名化代表對一個群體有著負面的刻板印象」,如認為精神障礙者都是暴力的,而這些負面形象經常是經由大眾傳播媒體所傳遞與形塑,而加深社會大眾對他們的排斥與歧視,使精神障礙者持續生活在飽受歧視與隔離的世界。
我不只常常感受到周遭朋友對於精神疾病的汙名化。生活上,大眾傳播媒體於社會事件發生時,所傳遞的訊息也會「隔空診斷」暗示社會事件的發生與加害者的精神狀態有關。因此整個汙名化的標籤便會從認知層面的偏見、刻板印象,進化成為行動層面的歧視行為。
有趣的是,這些汙名化的一開始可能是善意的,當專業醫師開始說「精神疾病會造成失能」,只是單純的描述病症所帶來的影響,慢慢地社會大眾便開始認為這樣的疾病是會失能的,導致病人在就業各方面開始受到阻礙,而一步一步的演變成整個汙名化的過程。
在開發工作機會時,雇主聽到案主的障礙類別時卻步;陪同案主面試時,雇主擔心案主的挫折忍受度會影響在職場上的狀況;陪同案主工作時,同事在意案主在人際互動上會影響到病況,遭遇這些刻板印象,我常舉一個例子作為說明,人的腦袋就像是CPU,一般狀況可發揮80-90%的效能,處理生活周遭的問題,但精神康復者因為生病,只能發揮50-60%甚至更少的效能,當太多事情都碰在一起時,就會當機,造成精神康復者的狀態下降。因此簡單明確的指令、完善的工作流程、適度的友善包容,都可以使精神康復者在工作時提升其工作效能。
精神康復者的求職路或許不算順遂,但在就服員協助打開敲門磚之後,大多數的案主都是抱持著感恩、珍惜的心態,其流動率及穩定度往往被雇主所讚賞。成功的僱用經驗,也造福更多的精神康復者能夠投入職場延續職涯。
去汙名化的路途遙遠,而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一直走在這條路上,希望機會教育或是政令宣導提倡的教育方式,以及各種活動舉辦讓精神康復者能與社會大眾有良好的互動關係,將標籤撕下。近年來也積極提倡賦權,尊重案主自決,相信精神康復者能夠有足夠的能力決定與自己有關事情。
協會始終相信這些都是改變的過程,會有越來越多朋友一起投入,陪著我們一起走這條充滿挑戰的路。
相關連結:揭開精神病與暴力關係謬誤
(作者為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支持性就業服務員,本文轉載自協會「康頭殼come talk」第10期季刊,感謝協會慨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