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ebra整理
新聞標題:立院三讀 大眾運輸全面無障礙
新聞出處:中央廣播電台
新聞摘要:
大眾交通運輸業者需於服務路線、航線或區域內,規畫適當班次、車廂、機艙、船艙提供無障礙服務;各地方政府除設置手語翻譯服務窗口,還需依身心障礙者實際需求,提供「同步聽打」服務。
新聞解析:
因生病而癱瘓的漢聲廣播電台「45度角的天空」主持人余秀芷,曾在生病無法行走後,因為害怕人群而在家中待了一段時間,家人為了讓她願意外出走走散心,用了各種方式要帶她出門,當她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想走出自己的心時,卻發現自己走不進這個世界,她說明,障礙者根本出不了門,即便出門了,卻因為只能行走在馬路上而危險重重,搭公車也不安全,尤其天雨路滑時,上了公車卻只有一條安全帶可繫,公車一發動輪椅就會開始滑動,她每次都只能緊緊抓著車內的鐵柱避免危險,從出門到回家,好像歷劫歸來一樣!如果障礙者連門都出不了,要如何與人互動、學習溝通,如何在社區自立生活?
台北市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總幹事林君潔也表示,在台灣搭公車像搭斷軌的雲霄飛車,你完全不知道何時會飛出去,雖然低底盤公車已經慢慢普及化,但軟硬體設施並沒有跟上,例如候車亭、停滿機車的人行道或者訓練無素的司機,都讓障礙者無法順搭公車。
她不平地說,明明是國家應該要保障障礙者行動自由,但障礙者搭公車卻倍受來自司機與乘客的壓力?她舉例,台北市有設計優美的轉運站、站內有全新的無障礙廁所,但所有的客運幾乎都不是低底盤客運,所以障礙者無法搭乘,政府在規劃、施行交通運輸措施時,怎會如此不連貫?障礙者也是有坐夜車及搭便宜客運的選擇及權利!漢馨廣播電台「45度角的天空」主持人余秀芷補充,對障礙者而言,外出也希望有客運這樣的選擇,尤其離開台北市交通又更不方便,相較高鐵站,各客運的轉運站通常是設在鄉鎮市中心,搭客運比搭高鐵方便,但因為客運沒有無障礙座位,她就只能搭高鐵,再從高鐵站搭計程車回鄉,計程車費一趟二千多塊,障礙者回鄉的車費成本遠高於一般人。
整個交通對障礙者而言就是「很不公平」,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社工師游鯉綺說明,客運業者大多一條路線就只有一班車是無障礙車體,而且沒有固定發車時間,有時車子有狀況不開,障礙者就無法搭乘,所以表面上有無障礙客運,但實事上它是無法被利用的交通工具,又例如障礙者搭乘高鐵、台鐵很方便,但無障礙座位卻非常少,以高鐵為例,無障礙座位僅有千分之四,一般人可以有好幾個家庭相約一起出去玩,但障礙者只能有二家人一起出去玩,如果還有爺爺奶奶奶同行,無障礙席就坐滿了,變成同一家人或同一群朋友必需分不同的車次坐,完全沒有選擇機會。
仔細思考就不難發現,現在雖然有無障礙交通,但可利用的資源卻是非常稀少,以致於障礙者要出門變成非常不方便的事情,所有的障礙資源都有相同問題,就像新聞中提到的聽打、手語翻譯一樣,政府有提供這樣的資源,但經常是不普及或時數太少,有時還有申請限制,什麼活動可以申請,什麼事情不符合政府要給的資源資格,就無法申請,所以障礙者要過什麼樣的生活、要選擇什麼樣的方式,經常是被政府篩選的,上這個課可以有手語翻譯員,上那個不可以,這麼多限制讓障礙者跟一般人的生活完全不同,搭車的選擇就是很明顯的例子,而離開台北市市中心,就會發現交通問題更加嚴重。
之前彰化縣長上任時為縣內的障礙者爭取到每個月有1千元的交通津貼,讓障礙者可以免費搭車,但彰化縣並沒有低底盤公車可供利用,這樣福利對障礙者而言一點意義也沒有;住在淡水的游鯉綺也回應,淡水外圍的大眾運輸工具以小巴為主,但沒有一輛小巴是無障礙,而這些偏遠地區住了很多長輩,長輩必需靠這些交通維持社交生活,如果哪天不小心受傷後行動不便,長輩的社交生活就斷了,只能等家裏的人回來載他,那時唯一的交通需求就只剩下看醫生。
余秀芷也進一步分析,她目前居住的社區設有社區巴士,而且站牌就設在大門外,當時社區裏的老人看了很開心,想說可以搭社區巴士去車站、公所辦事,方便自己出去走走,但社區巴士開跑後,發現這些小巴都沒有無障礙設備,上下車都有階梯,許多老人家膝蓋受傷或行動不是很方便,所以也不敢搭社區巴士外出,只好每天都留在中庭聊天,根本出不了門,此外,有些醫院有設接駁車也有同樣問題,身體不舒服、行動不便的人都無法搭乘。
她語重心長地說明,大眾運輸是每個人可否出門最重要的關鍵點,障礙者如果出不了門,就沒有未來,就沒有生活,所以無障礙交通問題是最需要被馬上解決的問題。
(本文整理自漢聲廣播電台「45度角的天空」2015年12月27日節目內容,歡迎下載聲音檔了解更完整的訪談,也邀請大家至臉書社團「隨意自在,所行無礙」分享您心中的重要障礙新聞事件。)
相關連結:【2015十大障礙新聞】票選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