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長的奮鬥——談慢性精神病患的就業輔導工作

文/白倩如

  近幾年來,台北市精神障礙者的就業輔導工作開始蓬勃發展,政府單位、民間機構、醫療院所等,莫不積極的開拓這個領域,歸納原因有以下四點:

  1. 去機構化與人性化浪潮:自1970年代以來,國內外對於照顧慢性精神病患的觀點,逐漸轉變為「去機構化」之服務模式,而人道主義的抬頭,使得福利政策開始重視案主的實際需求。慢性精神病患在出院後所面臨回歸社區的問題中,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他們內心想要就業的需求。
  2. 生物醫藥科技的進步:由於現代生物醫療科技的進步,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藥物使患者的預後良好,許多及時接受治療的患者多能夠維持不錯的功能水準,因此,傳統的職能復健模式已不再能夠滿足多數患者的需求。
  3. 社會接納度逐漸提高:由於近年來衛生主管機關的大力宣導,憂鬱症已逐漸地被社會大眾所了解與接納,雖不能使慢性精神病患由此而擺脫社會的污名化,但一般民眾對於「精神科」的了解也不再像從前那樣,充滿著神秘與瘋狂的想像。透過這樣的歷程,我們可以看到台灣社會對於精神疾病開始有了初步的認識與好奇。
  4. 身心障礙者就業基金專戶補助制度的建立:台北市政府勞工局在近年來積極建立一套基金補助申請及管理流程,使得有意投入此領域的機構單位有了實質上的依歸,對於台北市精神障礙者就業輔導工作的發展有著功不可沒的影響。

 

  我們在此所提及的慢性精神病患是指:精神分裂症與躁鬱症等重大精神疾病患者。此類患者在罹病後,往往會造成的社會及職業功能的退化以及疾病的慢性化。又由於其疾病復發率高,且急性發作時可能伴隨攻擊破壞或自傷自殺等危險,更使得疾病的穩定程度成為一種被接納的前提與保證,因此,在服務過程中,醫療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除此之外,影響慢性精神病患就業適應成功的因素實在太多,而患者的個別性差異也很大,是故到目前為止,尚未能夠發展出一種能夠完全適用於慢性精神病患的就業輔導模式。

  台北市立中興醫院精神科在這幾年來,積極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就業輔導模式,分為以下四個大方向,在此提供大家參考:

  1. 院內工作訓練團體:分為文書、守衛、清潔等幾個工作訓練團體,於日間留院中進行基本的工作技能與工作持續度訓練。
  2. 庇護性園藝工作訓練坊:建立園藝庇護性訓練工作坊,訓練病患之園藝、花藝、景觀維護等工作技能,藉由創造一般性職場中的工作情境模擬,訓練病患的工作態度與人際互動能力。
  3. 社區實習:不同於一般直接進入競爭性職場的輔導模式,我們與社區中有意願之商家結合,提供病患在進入職場前的實習,作為進入正式就業環境中的一種緩衝過程,對於病患的就業適應歷程有很大的幫助。
  4. 社區化支持性就業服務:由專業的就業輔導員開辦病友的職前準備團體並積極開發有意接納的雇主,在媒合成功後更直接進入職場陪伴病患度過就業適應期。

 

  面對近年來經濟景氣的持續低迷,以及社會大眾及媒體對精神障礙者長期以來的負面觀感等,慢性精神病患的就業輔導工作顯得窒礙難行。在拓展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政府雖然已祭出了許多獎勵津貼政策,雇主仍然對於雇用一名精神病患興趣缺缺。

  我們期待能夠用一種長遠的目光來看待這個寶貴發展歷程,共同累積其中的點滴。透過這個歷程,去了解慢性精神病患的就業輔導工作是否可行及其影響的因素,才是我們所共同想望的!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立中興醫院精神科就業輔導組組長) 

 

Tags: , , , ,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