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歲月,不同體會——彩繪「意外」人生

文/蔡淑玲

時空的圖騰

不管是一個驚濤駭浪的變動時代或是燦爛輝煌的文化盛世,人生匆匆數十寒暑,瞬間即消失。人們從關心身體健康直到明白心理與心靈的康健更為重要,生老病死四大痛苦,莫過於病苦,生命的威脅幾乎隨時都曾在此。死亡總有一天會到達,只不過遲早而已。開發國家中的醫療,其中包含老人照顧體系及重病末期病人的龐大負擔,都靠各自家庭和社會來解決。而個人心靈成長則因各色各樣的特質需自行修養提升,個人特質展現猶如藝術中的繪畫、音樂、舞蹈、雕塑、文學等,是與外界的審美關係,也是內在的、精神的、實質的創造。

中國的老莊思想曾主張,透過藝術的省思可超越自我。藝術的內容可說是呼應時空的圖騰,而美的感動正是自然的動力能促進心靈成長。將美術應用到醫療照顧,主要目的是為了協助病人處理生理與情緒上的衝突、提升自我察覺,以及緩和不自覺的非語言苦惱。在醫療上,以身體症狀的控制為優先考量,但隨著病情的需求,心靈照顧更為重要。

近代藝術治療的成長,起因於1930年的精神治療運動,此運動主要受到弗洛依德 Frued 和容格 Jung 兩位心理學家的影響,陸續許多國家發展在心智障礙和特殊兒童的醫療教育,也在病人的照顧上應用藝術治療,來舒解病人的身心症狀。

美術經驗

美術並不侷限於美的技術上,更重要是美感的經驗分享。回想小時候還不會寫字時,都有塗鴉的過程,在線條和色彩的盡情揮灑中,得到現實與想像之間的滿足,但經過現實漸漸長大,這樣與生俱來的行為慢慢地隱藏起來。所以有人透過美術的運用,將美感經驗再度發揮出來,也許從一朵花、家中的光線,乃至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回憶,到對大自然的感受,就在自己動手之間表達出來,感動的是如自然流露,同時也能欣賞到不同的自己、家人與環境產生微妙的關係。

就視覺心理學而言,不同的圖像有其文化背景,圖像造形可以使接觸的對象有所感受,不同的感受實際上也反映各個體的視覺心理。以藝術心理學的角度而言,從觀賞到進行繪畫的過程,美術的圖像常與描繪者的身心呼應,進而達到情緒紓解與治療的作用。

不要在乎畫得好不好,塗鴉是一種抒發,可以察覺到非語言世界的美妙。因此藉由多樣化的美術媒介工具,在自發練習中維持肯定的態度,由繪畫到察覺內在可伸展的心靈空間也能得到身心放鬆。

藝術治療簡單的說,就是轉移作用、創造力、美學的發揮,提供非語言的表達和溝通機會。轉移或移情的運作往往超乎原有的想像,當我們的意念集中在美好經驗或回憶時,傷痛的注意力會自然地減緩,無形中讓心靈多出放鬆的空間。像旅居法國的一位畫家夏卡爾 Chagall,雖然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和妻子猝然去世,他不因此悲觀,因為他認為世界不僅是由事物所組成,還包括了無數的回憶、情感、夢幻和傷痛。他認為死亡是所有生命無法避免的,於是他有生之年不斷創作為生命添上更多的愛和希望。

美術的力量在於參與過程,具有培養個人成長的力量,其中,欣賞與動手練習對身心也具微妙的變化,過程發揮一種替代與信心的自我療養,對某些人而言是一種深刻明顯的經驗與生命意義。同時過程的評價極具治療性,能有效去培育感覺用理智去溶合語言與非語言的意義,建立起潛意識的自然對話,使生理、心理、社會與心靈層面邁向良性的溝通。

美感活動中往往可以達到自療與培育的功能,在了解病人的意願和問題,然後經由適當的媒介來供欣賞與創造,過程中整理自我及生命意義的肯定,對維持內在與外在世界的平衡有很大的幫助。

許多探索生命意義的作品,不管畫家是因本身所要面臨的死亡、親人的去世、社會上一些不幸,甚至國家的存亡,既然知道死亡和疾病,是人生無法避免的過程,也是生命必然的歸宿,畫家們反而將這生命的衝激和深刻的體驗,轉化成創作的力量。有的用唯美的風格,有的用象徵的意義,有的用宗教的寄託,有的用血淋淋的手法,有的用內心的抽象表現等等也好,他們都希望在有生之年,將他們的短暫而熱烈的生命,盡情的揮灑在畫作上。這不僅令我們感受到畫家們對生命的熱愛與珍惜,這種執著的精神更深深地感動著我們。雖然藝術無法幫助人們起死回生,但它卻能開拓我們對生命不同的看法。

心靈照顧與美的探索

國內安寧緩和醫療為生命品質提升,在許多先進的努力下,使得各項的心靈照顧更為落實,在照顧小組從臨床以美術療育的觀點來看,一開始要給予病人「娛樂」,在欣賞中,暫時忘記身體的痛苦,這是「樂」的階段。

接著跟藝術治療師建立關係後,可從創作進行生命回顧中獲得啟示,而了解生命意義以及死亡感受,這是「覺」的階段。

最後病人主動做作品或作畫,對自我的肯定,可以超越死亡的恐懼,這是「喜」的階段。

在緩和醫療照顧下接受美術療育,讓病人運作美術療育的抒發和轉移,得到自發性的力量及身心症狀的緩解,對心靈的提升更加顯著,值得進一步的探討研究。

病人願意將自己作品留下來分享,也許是一首詩、幾筆線條、幾抹色彩,都是他們用著微弱的雙手、專注的神情,像孩童般重拾畫筆的喜悅,一筆一畫的創造出來。作品裡面訴說著對生命的熱愛與掙扎,病人與作品產生共鳴,是很感動的過程。每一張作品蘊藏著他們心中的無價之寶,都是獨一無二的珍貴資料。

在探討許多有關生死的理論時,病人是我們的導師,與他們分享生命中酸甜苦辣的內心世界時,也一同扶持如何面對死亡的過程,學習如何提升自我的力量和心靈的成長,能夠與病人互動交流,是我們的福份。

(作者為長庚技術學院護理學系老師。本文為郭育誠、莫淑蘭二位講師於93年9月22日在台灣國立師範大學舉行的活動課程摘要。二位講師現任台大、三總、台北榮總安寧病房及台北榮總精神科青少年團體美術療育師,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心理教育與諮商系藝術治療講師。感謝「台灣安寧照顧協會」慨允轉載。)

 

Tag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