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與精障朋友相伴終生

文/儲虹芸

我成長在花蓮的一個純樸小鎮——玉里,相信對很多人來說並不陌生,因為玉里是全台收治精神病患的「大本營」(署立玉里醫院、玉里榮民醫院),事實上整個玉里鎮的經濟可說是靠精神病友來支撐的,因為鎮上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在醫院上班,此外每天上下午各有一批病患由工作人員帶到鎮上的市場或商家消費,這些病友都是鎮民的衣食父母,鎮民也都很習慣和他們相處。

奇夢子手工香皂坊的產品。

我的父母和親友都在醫院服務,從小在院區裡進進出出的,當然有很多和病友接觸的機會;長大後走上護理的路,也回到家鄉服務,最後還嫁給精神科醫師,所以我常開玩笑說,我是台灣三十年來精神病患照顧進步的見證人。也許是自己的成長環境比較特殊,我對精神病友從來就沒有所謂的害怕,除了把病房當自己家廚房一樣熟悉之外,在鎮上也常看到病友,媽媽還常帶在院區裡幫忙的老病友回家吃飯,和病友的相處都十分自然。

雖然自己原本在臨床護理的專長並非精神科,但因為外子(林正修醫師)的工作關係,對精神科也有一些涉獵。後來自己也投入了社區精神復健的工作領域,才發現並非每個人都和我一樣能和這些病友共處。尤其是拜媒體所賜,對精神病友常有一些負面報導,導致社會大眾對精神病人錯誤的認知,使得私人的社區精神復健機構如:修德康復之家、勤持社區復健中心等,在不利的大環境(健保制度)下,經營起來更是難上加難。要不是憑著工作團隊的熱情及吃苦當吃補的精神,真的很難持續走下去。

仁草咖啡風行館。

在康復之家或社區復健中心工作,和醫院最大的不同就是護士常常不只做護士的工作。就拿我來說吧,因為在康復之家或社區復健中心的病友,其實病況都很穩定,護士根本無用武之地,所以就得去學習第二專長,暫時充當職能老師,舉凡做手工香皂、手工餅乾、蛋糕,甚至煮咖啡、做菜,就連洗車、清潔、操作洗地機和打蠟機等都要學,為的就是讓病友有更多元的工作學習機會。當病友學會了這些技能,我又要像推銷員一樣,到處推銷我們的產品,幫病友找適合的工作。病友在職場遇到問題,也要居中協調處理……。其中雖然得到和在醫院中完全不同的工作樂趣及成就感,但是挫折和讓人沮喪的事也不少,還好我和病友們都以小草精神共勉,期許自己能越挫越勇。

自從2006年12月25日自由時報將阿貴的故事報導出來之後,「修德康復之家」接到無數關懷和支持的電話,讓所有的夥伴和病友都感到非常溫暖、欣慰和驕傲。溫暖的是感到這個社會還是有很多有愛心的人,願意關懷精神病友;欣慰的是長久以來的辛苦總算有了回報;而我們的居民靠著自己的力量,重新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則是讓我們可以驕傲的告訴大家:他們真的做到了!
(作者為新竹市「修德康復之家」護理長。本文由「修德康復之家」提供,感謝他們慨允轉載。)

 

Tag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