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執照的病人,李麗娟和兒子同抗憂鬱

文/陳清芳

「你看不出我是憂鬱症病人!也看不出我兒子都上大學了吧!」爽朗的李麗娟常會亮出健保重大傷病卡、身心障礙手冊、愛心悠遊卡,以證明自己所言為真。李麗娟對於自己的病情毫不隱瞞:「因為,我知道我是正面的案例,所以我願意曝光,以同理心幫助精障病友及家庭」。有一次,有個朋友驚訝之餘,脫口而出:「原來你還是個有執照的病人」。

與精神疾病纏鬥多年,遍尋各式治療與心理放鬆治療,直到現在,李麗娟還是穩定服用抗憂鬱症藥物。直到最近,李麗娟的心理治療過程告一段落,她才鬆口說:「醫師、朋友都說我是模範病人,而同事總是把我當成半個心理諮商師,有時候我真的好想說,我累了。」

李麗娟認為,或許是因為她既是病友、也是家屬,所以很多同理心感受,她說起來特別具有說服力,比如同樣有憂鬱症的兒子反應服藥不舒服,她會以自己的經驗告訴他,這個藥就是有這個副作用,但不嘗試就不知道是否行得通,不行再換藥。有時在家屬的團體聚會中,她總是能馬上回饋患者的立場與想法,解答家屬的疑問,並藉此了解患者。

由於對精障者及家屬的不捨,她總是熱心分享自己的經驗,也常讓她幾乎要掏空自己,就只是想讓別人不要跟她一樣承受過去的苦痛。也因為這份熱忱,她成了許多精障者及家屬最好的談心對象,同時積極投身精障者家庭服務工作,身先士卒。

親情渴求不得,憂鬱症火山爆發

從18歲發病迄今,快30個年頭了,李麗娟很清楚,自己的心病在於父親、繼母和自己的兒子。父親是個外冷內也冷的軍人,李麗娟的生母在她6歲時便生病過世,父親之後便和繼母結婚,也和外遇對象生子,從此繼母像是白雪公主裡的後母,把滿腔怨懟一股腦倒向李麗娟。

所以,李麗娟從小學會逆來順受,不斷陷入「都是我的錯」負面情緒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壓抑否定自己,終於,她病了。

在那個年代,憂鬱症是個陌生名詞,李麗娟常常感到自己心跳不正常,又會覺得喘不過氣來,什麼事都沒辦法做,連出門都很困難,做了一堆檢查,醫師診斷她罹患「腦神經衰弱」(註 1),醫師還憂心的說:「妳這麼年輕就要靠安眠藥渡日,以後怎麼辦?」但她父親完全不諒解,以為她只是愛玩,才會裝病不想念書。

就這樣,她高中畢業後沒有升學,在父親安排下,到台南空軍基地當雇員,結識一位北投望族之子,迫不及待的便滿心希望建立屬於自己的家庭,21歲閃電結婚。李麗娟表示,先生一直都不知道她罹患憂鬱症,而她或許是因為疾病的緣故,與先生的親密關係並不融洽,加上生活上的爭執,甚至導致遭暴力相向的結果,後來這段婚姻只維持7年就劃下句點,唯一的兒子由前夫取得監護權。

離婚10年後,李麗娟的兒子小曜參加高中聯考卻失利,在她的安排下,選擇了北部的一所綜合高中就讀,因此搬來和她同住。好不容易同住一個屋簷下,李麗娟迫不及待的想將所有的母愛傾洩到兒子身上,喚來的卻不是母子和樂,而是一連串大小不斷的摩擦。

因為小曜一點也不想就讀那所綜合高中,和老師也一直無法保持良好的溝通。

但身為母親的李麗娟,因為自己罹病,所以最大的期盼就是希望孩子不要步上自己的後塵,無法升學。因此處心積慮幫他尋求高中就讀,希望彌補孩子心中的空虛。沒想到適得其反,孩子與她的關係在此時降到冰點。

小曜其實在小學時,便在父親和阿嬤家輪流居住,升上國中後,父親轉往大陸經商,他搬去和大伯同住。對他而言,父親態度開明,大伯也不會多加拘束,因此從小就是個很有主見的孩子。所以,進入綜合高中就讀二個月後,他便決定休學,不管李麗娟如何勸說,小曜都像是個叛逆的孩子,不念就是不念。

當了國四生的小曜,心態跟行為都很像刺蝟,鬧起彆扭時,會對李麗娟說出「妳不就是想要監護權嗎?」著實讓她傷心。即使同住,他也不認為李麗娟為他而買的房子,就是自己的歸屬。他只認為,媽媽根本不了解他……

小曜回想起讓彼此衝突到最高點的買電腦事件,「有一次我要買電腦,媽媽陪我一同前往,可是當我向老闆說明需要的規格時,媽媽卻一直打岔,一下說這個家裡電腦已經有了,一下說那個太浪費了,完全沒有想到是我需要一台電腦,而不是她要電腦。」

小曜當天就拒絕跟李麗娟搭車回家,在朋友家流浪幾天後,便偷偷回家想收拾行李,赫然見到李麗娟在家中等他。小曜才發現自己錢包中的提款卡不見了,「媽媽說她沒拿,可是我知道就是她拿的,我懶得跟她辯,拿了包包就走了,自己一人回到北投老家住。」小曜的離家出走,對李麗娟打擊很大,她因此自暴自棄,一年多都沒有正常服藥與回診,導致病情加重。

改變溝通方式,親子重新對話

後來小曜還是回來了,但是母子兩依舊相敬如冰,「老天爺叫我反省,我覺得我錯了。」李麗娟認為,無形中父親的教養模式,影響了她,讓她就像老一輩的父母教養孩子,卻不擅長表達對孩子的愛。

她告訴自己,老天給她這樣的孩子,是要她省思自我的人生,不是要去改變別人,而是先學著改變自己,首先要好好控制病情,其次就是改變相處方式,才能做個好媽媽。
第一步就從簡訊開始,李麗娟不時發些「今天天氣冷,要多加件衣服……」之類的簡訊給小曜,剛開始時沒有回應,她豪不氣餒,繼續傳送愛的簡訊,直到有天小曜突然回傳「不冷了」,讓她欣喜若狂。

小曜重考考上某所高中後,覺得這才是自己該念的學校,他按照自己的想法,有興趣的課才上,沒興趣的就蹺課跑去打球、打電玩,精細計算著缺席天數對操行的影響,沒想到高二上學期的操行分數讓導師扣到僅僅48分。

即使如此,小曜心中不免認為「這所學校不是原先我該來的。」有時頂著造型過的髮型上學,校方一有意見,他便咕嚷著「這所學校也沒多好,還管到學生頭髮。」他時常覺得胸口痛、睡不著,或感覺有東西哽在喉嚨,情緒也容易低落、煩躁。

「對於兒子脫序的行為,當時她就曾懷疑兒子也生病了,但是前夫反而認為是她自己神經質……」也因此未能即時告知學校師長,導致因為清潔不佳或是曠課問題,使得操行屢屢不及格,小曜為了避免被退學,只好不斷轉學。

就在小曜高三那年,他已經發病嚴重到無法上課,感覺自己渾身被疏離的氣氛包圍,他說,「好像不認識他的人,都以為他是多麼壞的人,急於遠離他。」李麗娟因為持續接觸「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幾乎可以確認兒子有精神疾病的徵兆,透過好好勸說,小曜才願意跟著進入精神科門診,經醫師診斷罹患邊緣型人格的憂鬱症,無巧不巧,跟自己的病症一模一樣。

李麗娟指出這類憂鬱症患者,對於事情的觀感走極端,愛恨分明,必須先服藥穩定病情,之後再進行心理諮商;因為自己是疾病過來人,她努力的灌輸小曜正確觀念,讓他對後續的就醫治療,從原本的抗拒轉而願意接受。

愛是包容、理解,學習不傷害

小曜高中畢業後,考上北部的大學,卻為了交往中的女朋友而放棄,使得小曜的父親十分不滿,「如果你不念,我就要強制帶你去大陸!」家庭革命,一觸即發……,李麗娟只能好聲好語的和他商量:「你念書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別人。」

兩相權衡下,李麗娟決定當個開明的母親,順從小曜的決定,重新補考大學。在那段重考的日子裡,小曜帶著女朋友,重新住進李麗娟為他營造的家,那段時間裡,家裡除了她們母子,還住著兒子的女友和一隻貓。

李麗娟其實曾對小曜解釋自己不愉快的童年與婚姻,「你罹患憂鬱症,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但媽媽希望你不要怪我……」那時,她以為這樣說,兒子就會試著了解她。

但小曜卻仍說:「你們為什麼要生下我?我覺得活得很累,既然我的出生是沒有意義的,為什麼要活在這個世界上?」甚至還希望,如果可以時光回溯,他要改變他的出生事實。因為如此,小曜對於「自我」的存在,比其他人更顯執著。為了讓班上同學注意他的存在,小曜總是努力考出好成續。

李麗娟知道小曜正經歷著她當初發病的痛苦,身為母親的她萬般心痛。一邊自責也許自己把憂鬱症遺傳給他,一邊又努力的尋求心理專業知識,猜測問題的根源也可能是在小曜的生長環境……

李麗娟說,醫師當初診斷小曜的憂鬱症,與家庭環境有關,不久之前母子聊天,小曜不經意吐露,他深刻記得父親對母親施暴的畫面……「我以前不解他為什麼這樣憤世嫉俗,現在我懂了,大人以為小孩不懂、不知道的事,可能都種下潛在的病因。」

信任與關懷,打開心內門窗

李麗娟和兒子真正敞開心房說心事,要歸功於兒子帶來的那隻貓。「我以前對兒子噓寒問暖、供應三餐,感覺卻像是他的房東,一切所為並沒有碰觸到兒子的內心深處。」

李麗娟本來對貓是有點排斥的,但在注意小曜和貓互動的過程中,看到小曜可以對著貓講話,抱著貓入睡,她才驚覺,原來兒子要的,她一直沒有給他……

小曜重考上另一所大學,只要一有課時,貓就交由她照顧。其實對於李麗娟而言,因為離婚及種種人生際遇,讓她從此畏懼親密關係。

當貓咪摩蹭著她撒嬌時,她其實是害怕的,「我真的是慢動作,然後僵硬地、將牠離身體遠遠地抱起,不誇張,真的像是電影慢動作情節一樣……,不過感受到貓咪柔軟的毛和溫暖的身體後,心裡好像有一處就這樣融化了。」

2005年底,貓咪生了重病,李麗娟和小曜抱著牠上醫院,兩人在車上憂心的談論著貓。此時,小曜說出自己最內心的感觸,「我覺得自己從來都不是個好主人,我很想救牠,卻付不出醫藥費……。很想問牠,被我收養到底好不好?」

在小曜心裡最脆弱的一刻,李麗娟意識到小曜要說的其實不是貓,而是個心理的死結,這是小曜第一次面臨生離死別。於是她跟小曜談生死,從自己的父親躺在病床上,被拔掉呼吸器……,一直談到要不要帶貓咪回家,走最後一段。

那時,李麗娟才真正接觸到小曜的心底,她體認小曜已經長大,放心的交由他處理貓咪的後事,「要適時的相信他,放手讓他做自己。」

之後,小曜打算進行網路交易,父親和同學雖然不了解,但出於信任,仍是借了一筆錢給他,讓他排隊標下了某個樂團的門票,再轉手上網拍賣,成功的賺了點錢。小曜對於這次的網路拍賣成功很開心,因為整個過程證明他值得被人信賴,甚至畢業以後打算學做生意。

李麗娟和小曜的互動也做了修正,以前她準備好晚飯,久等不到小曜上桌時,會忍不住大動肝火;現在,她和小曜都不想講話時,可以相對發呆,假日隨著心情決定,也可以一整天不出門,要用餐時,她再出門購買,整個生活也是輕鬆和平。

母子兩人不只漸漸找出相處之道,也因為抗病路上互相支持,成為穩定病情的最佳心藥,李麗娟說,兒子有時因為課業壓力大,又有誘發疾病之虞,她也極力安撫、陪伴,考試過後就好多了。

不再怨恨,走出去幫助人群

後來,繼母因為種種原因,罹患了恐慌症(註 3)和憂鬱症,李麗娟在面對繼母病情發作時,都顯得應付自如。但原本在父親臨終前,她怨恨繼母沒有善待父親,也對繼母懷疑她侵吞財產,感到失望,可是多年後,看到繼母老了、病了,她卻反而能理解繼母,和繼母和平相處。

有時候,繼母不免埋怨臨老才得精神疾病,一個人住,恐慌症發作時,一天之內曾送4次急診,連親生子女有時都受不了,又奇怪為何繼女肯花時間陪她看醫師,李麗娟會笑笑說:「還好我比你早得憂鬱症。」

因為自身及家人的精神疾病,李麗娟在面對精神疾病患者時,特別有同理心,因此患者會對她訴說不曾和家人說的心事。此時,她便會在患者和家人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讓彼此分享內心的感受,減少不必要的誤會。

李麗娟長期觀察到,有許多人明明生病了,是需要治療和幫助的,可是在家人及患者間,卻存在著自我否認、誤解及社會偏見……。而這些因素往往就是阻礙患者康復的主要因素,她積極分享自己的故事,就是希望鼓勵病友家庭走出限制,她有時會因為過度投入而忘了保留自己的空間,甚至隔一段時間,自己的情緒也會產生波動,但這都不足以阻止她幫助她人的信念,也因為她的相信,人間變得美好起來。

◎對長期照護者的鼓勵話(李麗娟)

「生病的前幾年,不論病友或是家屬,往往選擇不承認這個事實,反而拖延治療的時機。其實對精神疾病的資訊愈清楚,就愈不會害怕;同時,我建議大家對『康復』的定義應該放寬一些,今天比昨天好一點,就是進步,才能給予彼此更多信心去面對這條長遠的路。」

◎小心憂鬱症!憂鬱症的症狀有哪些?

「憂鬱症」的發病先兆有:胃口變差,不想說話,睡眠障礙,行動遲緩,對平常嗜好失去興趣;在思想上則易有悲觀,灰色想法,常覺無價值感或對過去事物充滿罪惡感,嚴重時會有厭世想法或自殺行為。

◎附註

註 1:腦神經衰弱又稱為「自律神經失調」,正確的名稱是「身心症」,通常是指精神上壓力所產生的生理功能障礙,例如失眠、心悸、胸悶、腹脹、頻尿、頻便、頭痛、背痛等各式各樣的症狀。其中,有很多的身心症狀,常常由各項檢查中找不出明顯病因,但病人仍反覆感到不舒服;偶爾有些醫師無心地告訴病人說:「你沒有病!」更使人無所適從,只好不斷重複各樣檢查與治療,或者只有尋求偏方,無所適從。一旦身體持續的存在某些生理症狀,讓人感到不舒服,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功能時,最好盡早就醫,來排除身心症以外的其他疾病可能。但若幾位醫師的診斷與一系列檢查後,已確定目前沒有器質性因素,就應當考慮自己是否患了「身心症」。身心症基本上是一種輕型精神科疾病,在確定診斷後,如果能與醫療人員充分配合,接受適當的治療,再學習一些自助的方法,並勤加練習,其實是可以處理與治癒的。

註 2:恐慌症也是精神官能症的一種,患者發作時會在短時間內變得極度焦慮,伴隨有心悸、冒汗、發抖、呼吸不順等多種症狀,類似心臟疾病發作,一旦到醫院檢查,卻檢查不出毛病,恐慌症的症狀發展極度迅速,通常在十分鐘以內,焦慮就立刻達到高峰,然後在2、30分鐘後突然消失,也可能慢慢緩解,極少超過1個小時,事後患者身心都極度疲憊,彷彿剛經歷一場大災難,但此類患者在穩定治療、合併團體治療後,通常會有顯著的改善。

(本文取材自《牽手向陽》一書第134~155頁,感謝「原水文化」慨允轉載。)

 

Tag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