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明煌
去年(2007)12月14日參與台南縣政府身心障礙者夢工坊「方案設計」分享會,終於第一次見到五年多來未曾謀面的老朋友-淑芳與伶光,充滿驚喜與感謝。而喜願麵包在成立九年之後,能被台灣社會看見與討論,完全是「開拓」當時的鼎力相助提供網路的設置與支援,在我們的心目中「開拓」是「喜願麵包」成長的的「貴人」;且「開拓-DIN電子報」也幾乎都在麵包坊重要轉折的時刻出現。
或許,又是巧合。正在思索「喜願麵包」2003年離開機構走入社群,在地自主經營的過程,同時找到了身心障礙者資訊服務網電子報DIN47期(2004/1/31)-構建快樂安全的社區工作平台的專題,其中以「定根計畫的思考」為題,闡釋麵包坊在社群「深耕」到「生根」與「定根」的方向與思維。四年後,正好可以據此檢視麵包坊實踐「定根計畫」的行動與效能。
喜願麵包工坊位於芳苑鄉與二林鄉的交界上,麵包坊的這邊是屬芳苑,過農路的中線即是二林。麵包坊的地址「芳林段138號」是地政的地號,而非戶政地址的門牌號碼,使用「地號」做為「地址」,是因為麵包坊為農舍建築,無法編定門號。但是請大家放心,「芳林段138號」信件一定能夠送達,甚至只寫「彰化芳苑、喜願麵包」都能夠送到。我們充分感受與珍惜二林郵局與郵差先生在處理郵件上的人間溫暖!
麵包坊緊鄰二林鎮中西里的舊社聚落,週邊均是農田,為單棟式鐵皮屋,獨立於田野間。由於我們種植花花草草,外圍又有修憩的座椅,夜間又有燈光夜景,剛開始農友們都以為「喜願」是「園藝店」,後來麵包坊將製作失敗或是過期的麵包贈送給庄內的農友,當作養雞養鴨的飼料,才開始全面被了解。因為接觸交流而被了解,也因為被了解而被接受。
有時候,我們會抱怨別人,不願意拉我們一把,但最後才發現,是因為我們沒有把手伸出去。後來,麵包坊開始麻煩庄頭的人幫忙,例如垃圾車收運、停水、停電的通知,噴灑農藥,岔開在週六日或工作時段,我們也提供麵包坊的前埕,做為農友晨間採收蔬果整理的場地,請大家喝茶、相互贈送麵包、蔬菜,逐漸我們成為舊社聚落的成員。
然而農友們不善言詞,也不是用購買麵包表達支持,但是每當他(她)騎著腳踏車或是走路經過麵包坊,總是用一種愛護珍惜的眼神直視麵包坊或是進來麵包坊與大家哈拉兩聲再走,而平日麵包坊無人上班時,她(他)們更是來往守護喜願麵包的最佳「保全員」。
2006年1月13日農曆春節前,我們首度以「唱咱們的歌,說咱們的故事-當我們在一起」音樂會的形式,邀請簡上仁老師說唱台灣傳統歌謠,我們想以最接近這一群老人家熟悉的歌謠記憶,讓他(她)享受難得的音樂時光。2007年我們則以雲林故事人「說故事、演布偶」的方式,表達我們的感謝。
由於地利之便,2006年即開始長期紀錄週邊農友晨昏耕作影像,以「田野龜蹤」的「水稻篇」、「土豆篇」、「小黃瓜篇」、「蔬果篇」,並以「歡喜收成」表達對農友真誠敬重。2007年7月完成集結整理致贈農友,並以單槍投影播映分享,從此「喜願麵包」變成農友們農事的記者。
由於麵包坊特殊的工作(流程與設備)設計,常有許多從事特殊教育或庇護職訓工作的夥伴到訪,我們一直採取開放的態度,從未設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更配合學校(幼稚園、國中小、高中)校外教學(體驗教學),免費提供學生試作麵包。而且,我們對親自到麵包坊購買的社區民眾,還提供如銷售店家般的折扣優惠(扣除運費與管銷成本)做為回饋。
今年(2008年)1月18日我們以「喜樂的愚人-2008當我們同在一起」為主題,邀請台北淡水盲人歌手尤榮坤演奏(唱)台灣傳統老歌,再次邀請舊社聚落農友與長期關心麵包坊的朋友一起同樂,音樂會十分簡樸溫馨,更共同預約明年(2009)「我們還要同在一起」!
所以,在下午四點半到五點半之間麵包坊外,常常會停滿各式轎車,在田野的農路上蔚為奇觀。我們正期待「喜願麵包」會成為芳苑、二林另類的特產!
其實,關心社區就是用實際的行動參與,少說多做。重覆在「定根計畫的思考」一文中,最後的結語-我們的努力與準備,不是別人處處看得懂,但要自己時時有感動!
(作者為「喜願麵包工坊」總兼,本文由工坊提供,感謝慨允轉載。)
Tags: 95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