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蔚綺、採訪撰述/邱子喬
在孩子們學習力正強的成長階段,不少家長會讓孩子學習音樂、演奏樂器,當作興趣和才藝的培養,坊間不乏音樂教室或音樂家教,可以依個人情況選擇合適的課程和師資,只要時間與經濟狀況許可,學習音樂的門檻不會太高。
然而,相對於一般人,身障孩子們的音樂之路,往往是荆棘塞途。
盲生學習鋼琴,同樣不容易。
回想過往的學習經驗,利用視覺接收資訊、進行學習,之於明眼人而言是如此理所當然,但在渴望學習的視障者身上,卻非如此。因為無法藉由視覺獲取外界的訊息,他們多是利用觸覺、聽覺來學習,常見的教材,像是點字書、錄音帶等,又由於資訊轉譯成點字需消耗大量的資源和時間,點字傳遞訊息的效率遠比普通文字差,視障者在各個領域的學習資源還是有限。
即使是音樂,這種以聽覺組成的領域,一般學習音樂的人仍大多從視覺開始,從樂譜認識五線譜、音符與各種記號的長相和意義,先學會讀譜後,才懂得演奏。音樂老師普遍採用的教學方式,多半是以視覺出發,知道如何教盲生學習音樂的老師,是可遇而不可求。
總統教育獎得主之一的張晏晟,是陳蔚綺第一個全盲的鋼琴學生,多年來,更是她的得意門生。在晏晟成為她的學生之前,晏晟的父母就曾為尋找適合的鋼琴老師而四處碰壁。
起初,雖然受過長年的音樂訓練,並投身於特殊教育界,擔任特教學校的音樂老師,但談及視障者的鋼琴教育,陳蔚綺也並非一開始具有相符的專業能力,當時尚未有既定的教學方法可以參考,自然也無教材可用。
出於對音樂教育的熱忱,以及對孩子們的疼惜,她接下這份教育生涯中的挑戰,往後的數年間,不辭辛勞地,在盲生鋼琴教育這塊冷僻又缺乏資源的領域,持續耕耘,她所貢獻的時間和心力,在台灣,早已是無人能及。
開創嶄新的教育方法,沒有捷徑可抄,必須累積教學實戰的經驗,慢慢養成,做了就會了。於是,陳蔚綺從解決學生單一的問題開始,每當盲生練琴遇到瓶頸,彈不好、彈不順的地方,就是建立新教法的關鍵時刻。
這段期間,陳蔚綺彷彿從鋼琴老師轉職成發明家,面對學生在習琴所遇的困難點,她會先探究問題的癥結所在,嘗試不同解方,協助學生突破關卡。累積長期的教學實務,觀察學生的學習曲線,從中抽取具有價值的經驗,她逐步發掘有助於盲生學習鋼琴的教學方法,最後,集結成一套「盲生鋼琴教育法」。
陳蔚綺自創的盲生鋼琴教育法,總結其特別之處,在於「兩架鋼琴」 與「全程錄音」。
準備兩架鋼琴上課,是為了學生和老師可以在同時彈琴。學習新曲子時,盲生可以輕鬆跳過識譜的階段,聆聽老師彈奏的琴聲、口述的指法,用身體記憶聲音、用腦袋學習演奏;課堂全程錄下的錄音檔,是重要的課堂筆記,課後反覆播放音檔複習,練琴時用來檢驗彈奏的音準、節拍和音色是否正確,是幫助學生增進琴藝的關鍵。
這套教育法的難度可分成兩種等級,尚未或剛開始學習音樂的初階;以及具音樂底子與彈奏能力的進階。
初階,即是針對剛開始學習音樂或初次接觸鋼琴的初學者,通常先從鋼琴的音階練習開始學習。演奏鋼琴時,僅靠觸覺是無法分辨琴鍵聲音的高低,頂多從琴鍵的凸度分辨白鍵和黑鍵,因此,當盲生在鋼琴前就定位時,陳蔚綺要求學生先找到「中央Do」這個音,再從「中央Do」向兩側移動手指練習音階,由高至低、由低至高。而後,逐漸增加難度,練習單旋律的聽奏,再試著為旋律加上簡單的伴奏。
進階的教法,則是給已經學琴一段時間,具有一定音樂知識和演奏能力的學生。主要的教學方法,是老師先彈一句,學生再跟著彈一句,將旋律記起來;稍微練熟之後,老師再與學生一起彈奏,但這時學生必須仔細聆聽老師彈奏的琴音,除了把音彈對、彈準,還需盡可能地模仿老師的音色,注意強音、弱音的變化,以及手部的用力與放鬆,將樂曲表現得更為流暢。
多年來,培育許多優秀的視障音樂家後,這套盲生鋼琴教育法的成功,無庸置疑。
談起陳蔚綺對自創教育法的信心和肯定,有一段不能不提的小故事。曾經,她偶然在網路平台上發現一段訪問影片,記錄了日本知名的全盲鋼琴音樂家辻井伸行的練琴過程。動態影像裡,辻井伸行的鋼琴老師,日本大學頂尖的音樂教授,同樣準備了兩架鋼琴授課。由此可證,英雄所見略同,採用相似的教學方法,讓她備感欣慰與驕傲。
(本文摘錄自《陪伴—總統教育獎推手陳蔚綺的愛與教育》一書第69~73頁,感謝「有故事公司」慨允轉載。)
Tags: 陳蔚綺的愛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