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蔚綺、採訪撰述/邱子喬
談起踏進特殊教育的契機,陳蔚綺稱它是巧合,但其實是一個聽取真實心聲的故事。
出生於南投竹山的陳蔚綺,自小就是受音樂的灌溉成長。她的雙親皆為教育工作者,母親是音樂老師,而在母親薰陶下,自然而然對音樂產生興趣,一路修習音樂長大,大學更順利考取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立志能與母親一樣成為音樂老師。畢業後,陳蔚綺先到小學實習,再被分派到新竹擔任國中音樂老師。
那時,剛成為音樂老師的陳蔚綺,心中滿懷對音樂教育工作最純粹的理想與熱忱。
只可惜,現實與理想總是隔著一段唯美的距離。過度強調升學重要性的教育環境,讓非考試學科的音樂課不受重視,升學壓力讓音樂課變了調。當時,依照學科能力分班的教育制度,讓學生不僅在成績表現上有了高低之分,音樂課的投入程度也不一致。
前段班聚集了全校成績頂尖的學子,面臨排山倒海的考試壓力,迫使他們不能放過任何可以唸書的機會,非正式考科的音樂課理所當然地變成K書課,學生既不參與音樂課、也不太與音樂老師互動。後段班情況則相反,這些被學校放棄又自我放棄的學生,非但不在乎學科成績,課堂間也只會玩鬧,彷彿全世界都是他們的遊樂場,在教室內橫衝直撞。較為好的情形就屬中段班,對老師和上課內容有較多的回憶與互動。
總之,荒腔走板的音樂課,與她預期的音樂教育相差甚遠,每每想到這些,不禁悲從中來。
一位從台師大音樂系畢業的優秀新鮮人,才剛進入學校,準備一展抱負,以音樂老師氣質優雅的姿態,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卻在學業壓力的籠罩之中,降格成了為學生播放音樂的DJ,課前用心準備的音樂素材,入了學生的耳,卻入不了學生的心;在混亂的教室內,則又得花上很大的力氣做教室管理,遑論教學的品質。
面對學生無所謂的上課態度、吵擾的課堂狀況,部份老師似乎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不理不睬,只管按表教課,讀唸課文、抄寫板書,熬過一堂又一堂的課。陳蔚綺將一切看在眼底,對於這種看似聰明、實則逃避的作法,她懷著既失望又惴惴不安的心情想著:若一位老師的教育生涯都是如此,未免太過可悲。
雖然,起初的挫折令陳蔚綺沮喪,但她並未輕易妥協。
她心目中理想的音樂課,應該是能帶給學生們快樂的。為了實踐從事音樂教育的理想,首先勢必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提升參與音樂課的意願,於是陳蔚綺決定投其所好,將學生喜歡的時下流行音樂納入課程內容,先抓住他們的心,再來改善上課狀況。
在90年代,青少年間最膾炙人口的流行歌曲之一即是周華健的《朋友》──「一句話,一輩子,一生情,一杯酒」短短的四個詞,道盡在流浪的生活中友情的珍貴──清亮明快的旋律,加上琅琅上口的真摯歌詞,是引起年輕人們內心共鳴的一首好歌。選定後,陳蔚綺特別找來樂譜,準備用這首歌在課堂上和學生們一決勝負,用音樂展開新的交流。
沒想到,將歌曲帶進課堂上後,這番苦心卻未奏效。
那天,音樂教室裡響起了學生們耳熟能詳的旋律。陳蔚綺坐在鋼琴前,現場彈起了《朋友》一曲,一邊自彈自唱,一邊邀請學生們一同合唱。然而,學生們的反應出乎她意料之外的平淡,她精心準備的這份驚喜,不但沒被注意到,反而將她淹浸於難以承受的難堪之中。
她只覺得,當下的她就像是酒吧裡的琴師,為討好聽者盡心演奏,卻得不到任何關注和掌聲。原本滿心的期待被澆熄,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憤恨的怨氣。這回,她再也忍不下心中的不滿,將音樂老師應有的氣質和修養拋諸腦後,衝著學生大發雷霆,指責他們對音樂課的視若無睹和對老師的不尊重。
「可能是我剛畢業,教學技巧和能力還不夠純熟。」談起那段沮喪的教學經歷,陳蔚綺有些遺憾地說。
高漲的升學主義下,學生無心參與的音樂課,讓原本對教育滿腔熱忱的陳蔚綺承受巨大的挫折,卻又無力改變,而在事事追求正確答案的教育體制裡做一位音樂老師,似乎並不是屬於她的正確解答。
還好,不久之後,改變陳蔚綺教育生涯的轉捩點出現了。
於新竹的國中任教滿兩年之時,深感無法繼續在這樣的環境裡奮戰,陳蔚綺辭去國中教職,原本想準備出國唸書,這一年先在文華高中、台中高工及台中高護等高校兼課教音樂,同時補習並申請將留學的學校。
1995年,彰化的啟智學校對外招募特教老師,得知消息的陳蔚綺前去應徵。
不論是在當時還是現在,普遍來說,願意投入特殊教育的老師都是相對少數,具音樂專業背景的更是稀少。因此,當彰化啟智學校看見一位自台師大音樂系畢業的應徵者,陳蔚綺之於他們而言,就像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即使沒有特殊教育的教學經驗,校方還是熱烈歡迎她的加入。讓陳蔚綺驚訝的是:校長與教導主任親自迎接她來報考,讓她好生感動!當年引領不懂特教的她走進特教領域的重要人,就是當時彰化啟智學校的教導主任鄭美雲主任。
得到彰化啟智學校的機會後,陳蔚綺並沒有考慮太久。畢竟,只要升學主義的教育環境猶在,即使換到其他普通學校任教,相同的情況勢必會一再上演。既然如此,何不換個領域試試看呢?
於是,陳蔚綺就此進到了彰化啟智學校,在彰化啟智學校的這五年,讓陳蔚綺如海棉般吸收了許多特殊教育的相關知識,練就一身功夫,結合特教與音樂雙專業,得以乘載滿滿的能量,展開往後造福無數身障孩子的特殊教育之路。
(本文摘錄自《陪伴—總統教育獎推手陳蔚綺的愛與教育》一書第31~35頁,感謝「有故事公司」慨允轉載。)
延伸閱讀:
Tags: 陳蔚綺的愛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