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療育服務 送到家

文/楊正美

「到宅服務」是基金會兒童發展中心新提供的服務模式,此服務不僅需滿足嬰幼兒的特殊需求,同時也必須兼顧到嬰幼兒家庭的獨特性,提供家庭適宜的服務及支持。簡單的說就是一個行動教室,老師、治療師、社工到家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專業服務。

開著公務車駛進巷子裡找好停車位,快步的進入案家打聲招呼:「早!媽媽,最近好嗎?」媽媽似乎看見我有些不好意思的說:「早!孩子還在睡覺,要我叫他嗎?」我立刻阻止身上有酒味媽媽:「不用,讓他睡吧!」。今天是無法上課了那就幫媽媽上課,複習到宅服務的目的吧!藉此也希望多了解媽媽。

「老師!我小兒子住院了,小元沒有人幫我顧,跟著我住在醫院裡,今天能不能到醫院上課呢?」使用公共電話的媽媽誠懇請求。我毫不猶豫答應媽媽的要求,立刻連絡醫院的社工是否能幫忙準備一小空間上課?

「老師!小鈞昨天癲癇發作要請假,能不能再找時間補課?」,家長珍惜一周一次的學習課程,只要時間允許,我也很樂意補課!

我在門外喊著:「阿嬤!我來幫承承上課了」,此時聽到曾祖母用不標準的國語:「不在,出去了,不知道去哪裡?」,喔!這不是第一次放我鴿子,心中有些失望及一點點生氣。

到宅服務員每天與幼兒及家庭一起工作時,會面臨各種狀況。記得一年前為了更充實及體驗「到宅服務」的流程,我特別選熟悉的蘆葦啟智中心實習,記得那裏的老朋友告訴我,到宅老師隨時會遇到臨時的突發狀況!她分享自己到宅經驗,在經過巷子時冷不防衝出一隻對你狂吠不停的狗;上課時,患有精神疾患的家人冷冷的看著你時,就要留意他是否會突然舉著掃把朝著你走過來……。

最尷尬的是遇家庭成員間意見不合起口角衝突,老師還得充當和事佬。也遇過有躁鬱症的主要照顧者,當其躁鬱症發作時,會六親不認的趕你出去,在適當安撫下,這時還要邊傾聽家長的牢騷一邊幫著孩子上課。雖當時聽起來還蠻好笑的,但實際執行確實會面對許多的狀況,使得到宅服務員的專業知能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為重要。

兩大包的提袋加上一個自己的背包,是我每天到宅服務的基本配備,提袋裡有繪本、色筆、拼圖、圖卡、球、串珠、積木,與樂器等器材,這些玩具可是我與孩子拉近距離的神奇寶物。每當課程結束,孩子會因著神奇的玩具期待老師下一次的到來。當孩子將我與學習產生良好印象時,自然而然便會產生自發性的學習與探索,任何學習和行為的背後只要有動機,孩子才會有意願和興趣在不同的知識領域不斷發現新東西,學習才會有效果。

在服務多數的家庭中,經濟、教養態度是他們最大的問題。在優先順序下孩子的教養過程偏向日常生活上的照顧,比較缺乏心智與認知的啟發,孩子越大漸漸就看出發展的落差,到宅服務最大的優勢是老師在教學時,家長要在旁觀察及學習,學習老師如何在上課時用讚美、鼓勵及肯定孩子;如何避免指令過度重複,用清楚明確的語言讓孩子理解服從指令;如何運用周遭的事務,以不同的角度及方法加以靈活練習。進行到宅服務也七個月了,除了從孩子的個別化教育計畫中可以看出學習進步外,家長的積極參與程度也加速孩子的學習成長。

有一次到田田家,進了門看見牆上貼著一件毛衣,上面黏著不同顏色的塑膠球,一看就知道是廢物利用的作品,有助於「數與量」、「顏色基本概念配對」認知的教具,我大大讚美媽媽想法及用心!這讚美、肯定產生作用,接下來的幾周,媽媽自製教具一個比一個還棒。有的家長改變以讚美鼓勵肯定的語言教導語言落後的孩子,「好棒!大拇子蓋印章」;「你做得很好」;「抱一個」;「give me five」是我教學中最常用的社會性增強,如今媽媽善用這技巧使孩子成為欣賞別人並口出讚美的小天使,孩子現在看見媽媽完成一件事後,會大聲的比出大拇指說「你好棒!」親子關係更加親密和諧。

另一個家庭以借我帶去的教具(嵌圖板、串珠)成為在家複習的工具,反覆操作是常見的一種現象,也是必須的行為,因為重覆是增進了解程度的前提,也能夠顯示孩子是否專心,逐漸學習自我訓練。

早期療育可說是一個與時間賽跑的過程,一旦錯過了機會,對於孩子一生的影響將無比重大。對於無力外出接受機構早療的家庭,我們嘗試以到宅服務的方法提供協助,帶進一套正確的學習觀念與教導方向,在這段路上守護他們,避免讓家庭與孩子留下遺憾。儘管過程辛苦,各種狀況層出不窮,但當看到孩子認真學習、成長的模樣,相信這些辛勞,一切都值得的!(本文由「門諾基金會」提供,原載於門諾基金會2010.07電子報。本文作者為門諾基金會兒童發展中心特教老師,感謝慨允轉載。)

 

Tag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