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有故事公司
「在那個沒有聽力篩檢的年代,孩子到6歲才發現有聽力損失」林太英三個女兒中發現吳榮蓁、吳榮慈兩位聽損兒,為了照顧好他們,毅然決然留職停薪,並期許自己能教養出對社會有貢獻的聽損兒。
懷孕過程超嚴謹 仍生聽損兒
身為護理人員,林太英對懷孕過程的每個細節,比起其他產婦更加小心翼翼,即使如此,還是面臨有兩位女兒有聽損的情形,還好,樂天派的先生沒有悲傷,只是很理性的覺得應及早面對及處理,還有外婆生活上的協助,林太英因此立刻辦理留職停薪,展開超級媽媽的任務。
為了確診孩子聽損,林太英跑遍台大、榮總、長庚、馬偕等各大醫院,做了多次聽力檢查,也做了基因篩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期盼得到沒有聽損的診斷,始終未能如願。她立刻轉向去了解哪些機構可以提供合適的療育方式及其成效如何、去評估這些機構教出來的聽損兒究竟學習成果如何。
為了將聽覺口語教學融入生活,在雅文基金會課餘,為使女兒們有更多語言、語文及生活經驗的學習,林太英無時無刻把孩子們帶在身邊,無論去市場、銀行、郵局、訪友洽公……不間斷的在日常生活中豐富女兒們的生活經驗並輸入清晰的語音及各種詞彙。更有一次開車路過車禍現場,她因為專注與孩子輸入「車禍」兩個字,而不小心撞到路邊處理事故的警車,賠償修車費用五千多元。
全力以赴 默默耕耘後的奇蹟
在引導的過程中,孩子有一段時間叛逆不願意仿說,她只能不斷的觀察持續輸入語言資訊。她認為,「教育聽損兒是條漫長的路,只要不放棄,奇蹟總是在默默耕耘後出現!」
聽損兒的家長,首先要建設自己心態足夠健康與強壯,讓孩子理解聽損只是生活上不方便。在世界上有人要面臨身體的不方便,有人需克服心理的障礙,也有人需處理心靈的空缺。做父母的角色,除了隱藏內心萬般不捨,更要以同理心安慰自己的孩子,並帶他們以謙卑的心看世界、看更困難的人,期待他們未來也如雅文基金會所有的老師一般有助人的能力與能量。
很多家長會擔心孩子的課業因聽損而落後,林太英說,除了複習課業外,預習課業並補足孩子於課堂聽的不足之處是相當重要的,也應與學校老師配合,提早協助孩子面對學習的困難,避免學習障礙的發生。
此外,在孩子學校適應上,入學入班前需先與學校輔導處特教組與班級導師主動聯繫溝通,讓學校更瞭解孩子狀況,有利於幫助學校進行老師安排與宣導,也提供導師班級經營的訊息,以利營造一個友善學習的環境。但在此前提下,家長亦可積極參與班級活動,分擔導師的辛苦亦同時協助班級需要幫助的同學,助人人助,不要給孩子理所當然的感覺,並給予孩子正面的「學習典範」。
家有聽損程度不一的一對女兒,林太英既費盡心思廣拓她們的未來之路,也視之為正常人而不給予特殊待遇。林太英侃侃而談指出:「有些身障者認為,加諸他們的所有社會福利措施,都視為理所當然,學校老師及同學的禮讓和包容,都視為應該,甚至不懂得珍惜大家對他們的付出。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價值觀,必須在身教和言教上耳提面命,適時導正,同時鼓勵他們也去感恩及關心別人,因自身難處多體諒別人的困難,如此一來,不僅可以增進他們的人際關係,更有助於形成一股善的循環。」
面對異樣眼光,當有人問孩子為何要戴助聽器,或指指點點時,林太英藉此與孩子對關心的人,大方分享孩子耳朵上輔具樣式,感恩「助聽器及電子耳是很好的科技發明,它幫助孩子走出無聲的世界」,同時教育孩子心態上的自信與自在,在主動分享的同時讓更多人了解聽損者的相關資訊,反倒播下種子協助發掘需要幫助的其他小孩。
總之,為了翻轉孩子的聽損人生,林太英始終是全力以赴。
運用聽覺口語法 口語進步成效佳
回想過往,林太英自從發現兩個女兒都是聽損兒,承受了很多痛苦,但為不影響兩個女兒學習的黃金時期,同時堅強尋找療育機構,在多方評量後,她認為雅文基金會的聽覺口語法,藉由訓練良好的聽、再到清晰的說,較能說服她。
當年,林太英每週到雅文基金會,老大從6歲到12歲、老三從5到10歲,兩人在雅文學習聽覺口語法都超過五年,因孩子聽力有下降情形,助聽器無法協助較好的聽能,為讓她們能夠聽得更好、說得更好,老大吳榮蓁在小學二年級時植入電子耳,老三吳榮慈在幼稚園植入電子耳。
雅文彌補醫院的療育缺口
林太英十分感謝雅文基金會,彌補了各大醫院需要服務龐大病患群,及全民健保給付標準限制下,難以提供耗時的聽檢服務及療育課程。
她也感念,在雅文,每位聽損兒及家長得到優質的諮詢及教導,連聽覺輔具選配、借用、調整最佳聽能輔具及教學等都包含在內,林太英有感而發:「像是語言治療課,醫院很難提供相等的服務,甚至到校、入班宣導,使一般學校的老師及校方對聽損生能有正確的認識。」幾乎是精緻及用心服務,每位老師皆用極大的同理心,設身處地為家長及聽損兒提供客製化服務,還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提高聽損兒及家長的參與度,提供孩子的寬廣舞台增加孩子的自信及經驗,給予家長喘息服務,她非常感謝雅文,讓女兒開創不一樣的人生。
在雅文這些實質的幫助,家長不需繳交任何費用,而是提供家長隨意捐獻的方式。林太英說,雅文是弱勢家庭背後最有力的強大支持。
林太英曾經遇過一位聽損兒的媽媽,長達半年走不出孩子是聽損兒的陰霾,她固然可以同理這位媽媽的感受,但半年過了還持續停留原點,「家長自怨自艾,而沒有積極尋求解決之道,當人生停在原點,生命將不會帶來任何改變。」
因此,林太英建議聽損兒的媽媽,不要停留在原點,打包難過及捨不得的情緒,要勇敢地走出去,儘早為孩子預備並展開療育機制。
現在,林太英兩位聽損女兒分別就讀高中及大學,能聽會說的她們無懼聽損限制,勇敢追尋自己的夢想並敞開心胸,學習雅文基金會的精神,願意當一個分享與助人的好孩子。
(本文摘錄自《聽見。希望–從無聲到有聲》 一書第182~190頁,感謝「有故事公司」慨允轉載。)
Tags: 從無聲到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