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瑋哲:親子追夢 克服無聲恐懼

文/有故事公司

蔡瑋哲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既自信又謙和,深談後更發現,他不因天生的聽力損失而自我設限,反而勇於嘗試,不斷去開拓視野,並為自己找到合適的位置;這是瑋哲成長的歷練,母愛的力量則是背後最有力的推手。

為了讓蔡瑋哲學會聽與說,蔡媽媽不遠千里帶著稚齡的他,南北兩地奔波,從不叫累喊苦。而從小就當起另類「空中飛人」的蔡瑋哲,似乎也因此悄悄地埋下長大以後喜歡自助旅行的種子。

俊挺的蔡瑋哲,是個二十多歲的文青。他熱愛攝影,常獨自背著行囊與相機,勇闖異國他鄉,足跡從亞洲到歐洲。雖然天生患有極重度聽力損失,卻不曾阻撓他旅遊世界的夢想,不曾影響他拿著相機捕捉生活裡瞬間的感動。和一般人不同的是,他戴著「人工電子耳」,去探索繽紛的世界。

 

峰迴路轉的「聽見」之路

從求學到就業之路,蔡瑋哲一路順遂,始終陪伴的蔡媽媽是最堅強的推手。

瑋哲出生五、六個月後,家人就發現再大的開門聲、電鈴聲他都完全不受打擾,似乎有聽力異常的問題。在台北榮總醫院檢查,得知是極重度聽損,蔡媽媽內心相當不能接受,家族沒有任何聽力障礙的遺傳基因,為什麼會生出聽損兒?她百思不得其解,後來回想起懷孕十二週時起過疹子,驗血得知早就有德國麻疹抗體,也許箇中有所關聯,但事已至此,也莫可奈何。

為了孩子,蔡媽媽辦理留職停薪兩年,全力為瑋哲尋求各種協助管道。在求助的路上,蔡媽媽和瑋哲遇過不少貴人,讓她感動流涕。回首過往,雖然也走過很多冤枉路,但蔡媽媽樂觀地說「愈是羊腸小徑,愈能看見綺麗多彩的人生風景!」真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高雄雖有特殊教育學校,不過,蔡媽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一般的教育體制下接受教育,瑋哲從幼稚園的聽障學前班開始,蔡媽媽幾乎都是全力以赴。在瑋哲三歲多、蔡媽媽即將復職了,才央請鄰村同是聽障家長的李媽媽開車帶孩子去高師大聽障學前班上課。

蔡媽媽是國小老師,特別重視孩子的學前教育。經朋友的介紹,有位家教老師教得很不錯,她立刻採取行動,帶蔡瑋哲登門拜師,去了以後才發現,這名特教老師,教聽障小孩強記注音符號,用聲母加韻符聽讀的方式,強迫孩子強記發音。這種強記注音的教法,讓蔡瑋哲心生抗拒、不想上課,每次開車到家教老師住處附近的拱門,他常見拱門就哭泣,不想上課,看在蔡媽媽眼裡心痛如割。

「我看著孩子一直哭,不想進去上課,那種心情多麼痛啊!」蔡媽媽提起這樁陳年往事,不禁眼眶泛紅。一個月之後,毅然決然結束這段不愉快、土法煉鋼的教學方式。

「那時候,家裡的經濟許可,每星期都從岡山開車到小港機場搭機,一天之內往返北高兩地。」想到孩子的學習機會和未來發展,蔡媽媽很快就收起失落的心情,展現十足的行動力。在留職停薪的兩年內,她經常是衣服往身上一套,就抱著瑋哲急忙往外走,母子倆當起空中飛人,到台北找資源。

蔡媽媽帶著瑋哲北上,參加台北婦聯會辦的0-3歲小小孩聽力刺激遊戲,希望藉由遊戲來刺激聽力、體驗律動,進而發現聲音的存在,每個月還到醫院上語言治療課。直到四歲多,植入人工電子耳一個多月後,請聽力師開頻調整電極量,瑋哲才真正發現聲音,並很快地學會仿說。此時的蔡媽媽才見前途真的無量,頓時感到充滿了希望,可說是喜極而泣。

 

遇見雅文 「聽見」了希望 

 為了孩子,蔡媽媽從未放棄任何希望,一路尋尋覓覓、想方設法。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在瑋哲手術後不久,母子倆接觸雅文基金會提倡的聽覺口語法,讓原本生活在無聲世界的瑋哲,從此有了能聽會說的希望。

固定每周三下午,母子倆都會到雅文基金會高雄中心上聽覺口語法的訓練課程。在這裡,蔡瑋哲找到了學習聲音的樂趣,語言發展漸入佳境,人工電子耳終於發揮了功效,讓他學會了能聽會說的能力,全憑聽力也能聽懂對方所說的話。他揮別了無聲的世界,進入多彩多姿的有聲世界,跟常人一樣的生活。

之後,蔡瑋哲順利進入一般國小就讀,在五年級時,導師李錦棕與蔡媽媽帶著九位聽損生,一起到台中參加全國性的「聽損生夏令營」活動,在夏令營晚會上,大家玩得不亦樂乎,蔡瑋哲完全融入群體生活之中,在晚會中他表演三個扯鈴輪替,獲得滿堂彩,評審看見更是驚為天人,起立拍手致意,因此瑋哲更加自我肯定。

 

將波折的求學經驗化為助力

多數人的成長經驗裡,總會在求學時期遇到調皮叛逆的同學,蔡瑋哲也不例外。他在就讀國中時,也曾被班上同學找麻煩,同學故意謊稱老師找他,等他到老師那裡時,才發現自己被騙。

幾次下來,瑋哲決定挺身勇敢說不,並且向老師反映,被捉弄的情況才得以解除。樂觀的他沒有因這些惡作劇而和同學衝突打架,也沒有因此拒絕上學,反而視之為學習可能遇見的歷練。或許是因為從小就有這些經驗,他已懂得轉念,不讓自己受他人影響而一直在負面情緒裡。

在瑋哲國中時,某天蔡媽媽因公務到縣府洽公,忽然接到學校輔導室打來的電話,表示瑋哲在上英文輔導課時,老師打手心的懲罰令他痛哭,蔡媽媽立即趕到中正國中了解情況。

「當時媽媽內心有股衝動,想進去和老師理論一番。」蔡媽媽說,「聽損生有聽力問題,聽得不好,導致說得也不好,竟遇到動手打孩子的老師!體罰的教學方式,讓孩子避之唯恐不及,怎麼可能會進步!」

類似這樣的體罰,不僅僅發生在蔡瑋哲身上,還有好幾位家長也發現孩子在學校有相似情形,氣得家長們想集體提告,最後還是息事寧人,終究作罷了。

蔡媽媽深怕瑋哲學習英語的進度慢、成果差,偏偏又遇到毫無特教經驗的老師,結果適得其反,只能自求多福了。還好,當時在師大附中教書的小姑姑挺身而出,當起瑋哲的英文家教,解決了他在英語學習上的困擾。

之後,蔡瑋哲考上了中正高工就讀製圖科。

進入高職後一切順利,一年級的製圖導師更計畫培育瑋哲為製圖國手,並利用周末密集到校進行特訓。如果瑋哲能在全國性比賽得獎,將可順利進入大學相關科系就讀。他上課聽得懂、勤做筆記,加上有「陪讀制度」的輔助,讓他度過了既充實又快樂的高中時光。

「陪讀制度」是指,聽損等特教生可以申請陪同上課學習的專責同學──陪讀生,當老師在課堂上說得太快,或者使用麥克風有回音,致使聽損等特教生聽得不甚清楚,陪讀生會重複讀,強化聽損者理解授課的內容。從高一到高三,瑋哲前後有三位陪讀生好友。

瑋哲的高二班導是一位相當熱心的老師,無意間發現蔡瑋哲似乎被同學冷落了,有好幾次孤單一人默默吃午飯,便要同學們邀他一起午餐。校園裡頭點點滴滴的同儕友誼,溫暖了瑋哲的心。

只要遇到好老師,多數孩子都會發奮圖強,展現更大的學習潛力,蔡瑋哲也不例外。在老師鼓勵之下,高三那年,蔡瑋哲利用下課後的一至二小時勤加練習,終於如願以償,取得了三張製圖丙級證照及一張乙級證照,而且分數上幾乎都是滿分,讓蔡媽媽覺得與有榮焉。

高職畢業,進入台南崑山科大就讀機械工程系。蔡瑋哲深深感受到學校輔導室對身障者的友善與關懷。他非常用心準備大學三年級的專題報告,繪製並研發了幫助老人站起來的升降椅。只要老人坐上升降椅,就可以協助老人慢慢站起來。這項研發成果,目前還珍藏在系館裡。如此的成就,讓媽媽感到光榮無比。

 

愛攝影 立志走遍全世界

 蔡瑋哲熱愛攝影,五姨丈為其啟蒙老師。在高職時參加攝影社,跟社團內的攝影同好砌磋、學習各種技巧,到圖書館借閱相關書籍,精研攝影的實務與理論,隨著與日俱增的愛好、努力學習,技術也不斷精進,從玩家變成專家。

喜愛到處記錄影像的蔡瑋哲,曾經參加台中的攝影比賽,榮獲佳作,為此還專程從高雄到台中領獎。蔡媽媽笑稱,那一回,光是搭高鐵來回的車資,都比佳作獲得的獎金還多,但母子一起前往領獎的愉悅心情,卻是難以筆墨來形容,也因為有了此次比賽獲獎的肯定,更讓蔡瑋哲有信心展開世界趴趴走的攝影旅程。

 熱愛旅行的蔡瑋哲,為了挑戰自己,2017年隻身遠赴冰島自助旅行。為了實現去冰島的夢想,瑋哲做足了三個月功課,從行程規劃、交通動線,到住宿安排等等,所有細節完全不假他人之手。直到出發前兩週,他才和家人提及這趟規劃已久、即將啟程的「冰島九天探索之旅」。

這趟冰島行,是他第一次踏上歐洲大陸,全然無懼於聽力及語言的不足。由於事前做足了功課,此行順利克服了重重的困難及挑戰,再次成功突破自我,九天旅程收穫滿滿,不但讓他更有信心去探索其他的世界角落,也打開了全新的國際視野。

自助旅行最怕遇到語言不通,這時該怎麼辦呢?瑋哲說,不一定要會英文,才能行遍天下,「溝通,有時候靠肢體語言也可以。彼此比手畫腳就可傳達情意,或是用google翻譯,也是可行的辦法。」

有一次,瑋哲在天色漸暗時開車,回旅館時,錯過了十字路口迷了路,正好看見有一對情侶站在路邊談心,於是開口問路。經由這對情侶的熱心指引,他很快找到了回飯店的路,異國萍水相逢,卻感受到滿滿的溫馨。

此行,他還攜帶空拍機,涉足當地拍攝美景,再利用手機設定「智慧模式」,邊旅行邊詳實記錄冰島原始的自然風貌、各地的人文風情。

如今這部名為「ICELAND──聽損的我,一個人冰島獨自旅行」的MV,已經完成剪輯並公布在Youtube網站上,和好友同好分享這段既有成就感又有意義的旅行點滴。這支約五分鐘的MV,從配樂、剪接至上架,都是他獨自一人完成。

在遠赴冰島之前,蔡瑋哲到過韓國、香港、日本等亞洲各地,不但磨練膽識也培養了隨機應變的能力,累積不少自助旅行的寶貴經驗。

很多人認為,一定要英文程度很好才能自助旅行。蔡瑋哲卻說,自己的英語程度勉強尚可,到了國外也未必自然流暢,但他認為不必過度擔憂,因為現在的手機都有英文翻譯的功能,不妨放膽前行,也加深了他探索世界的渴望。

2012年,蔡瑋哲隻身前往香港「三天兩夜自助行」。舉凡航班、行程、住宿、餐飲等等的規劃,都是自己一手包辦。他搭地鐵走訪太平山、維多利亞港、黃大仙廟等各個知名景點。這回在異地,雖沒有家人就近照顧,瑋哲仍成功突破自我,拿起最愛的相機,用影像深度記錄香港的各式人文樣貌。

有了香港自由行的經驗,讓瑋哲建立更強大的自信心。2015年,他和媽媽一起到東京玩,他擔任導遊的角色,和媽媽搭地鐵四處趴趴走,包括東京鐵塔、澀谷、雷門等地,瑋哲的「功力」可說更上一層樓了。

有別於童年,蔡媽媽帶著瑋哲當起空中飛人,奔波於南北兩地,2015年的東京親子遊雖然只有短短五天,她卻明白也肯定了,兒子已長大成人,變得更加獨立自主。

2012年9月當起背包客,一人在香港三天趴趴走;2015年4月,和媽媽一起到東京五日遊;2017年10月遠赴冰島,開車完成九天環島旅程;2018年春節假期,蔡瑋哲再度當起導遊的角色,和姑姑前往美國,從除夕起到二二八連假,一路從舊金山、佛森、優勝美地、好萊塢、洛杉磯等地,完成十二天的美國自助行。

累積在亞洲數次當背包客的旅行經驗,勇於自我挑戰的瑋哲,從亞洲搭地鐵到歐洲開車自由行,不斷設定目標、落實執行,寫下一頁頁精彩的生命篇章。

談起夢想,蔡瑋哲自信又謙虛地說,期盼未來能夠一個人完成環遊世界的壯舉,用攝影記錄最真實的生命感動,預見更不一樣的自己。

 

正向有實力 畢業即就業

 一般來說,身心障礙者因先天不足,會給人不容易找到合適工作的刻板印象。蔡瑋哲在2014年6月從學校畢業,9月即進入公司上班,打破身障者就業大不易的迷思。原因在於,他自高中起便積極培養專業能力,考取了四張證照,也因此,聽損的缺陷不足以阻隢他的就業機會、限制他的職涯發展。

蔡瑋哲認為自己的口語表達順暢,並不會造成溝通上的障礙,因此沒有尋求為身心障礙者開放的職缺。錄取他的公司主管,在面試時起初只覺得他的口音有些特別,面試結束前看到他的人工電子耳,一問之下,才知道蔡瑋哲有聽損,但面試過程中,蔡瑋哲積極展現自己的專業能力,也證明了他的口語溝通相當順暢,順利為自己爭取到機械繪圖工程師的工作。

即使工作內容是機械繪圖,蔡瑋哲仍必須和他人討論、參加團體會議,這對聽力損失者來說是具有難度的。不過,瑋哲以謙遜的態度與積極的工作表現獲得肯定,即使偶爾會因聽力損失而遇到困難,仍努力克服。

自2015年3月起,瑋哲在工作之餘還抽出時間學習截拳道。他說學習截拳道不但是為了防身,也是在國小五、六年級時深受李小龍電影的影響,激發了他的學習動機,希望從中認識「武道釋義、文武雙全」的深刻意涵。

如今練得身手俐落的他,連搭飛機時,發現空姐快要把水打翻,都能及時「出招」,徒手解決危機。在母子同遊東京時,蔡媽媽也曾親眼見識兒子身手矯健的功力。

允文允武的蔡瑋哲不斷替自己找到新的可能,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必定多采多姿。看在蔡媽媽眼裡,真是倍感欣慰。

(本文摘錄自《聽見。希望–從無聲到有聲》一書第62~77頁,感謝「有故事公司」慨允轉載。)

 

延伸閱讀:

 

 

Tag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