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搭公車」成為障礙者的生活日常

作者年輕時的照片,坐在台階上左手拿維他露p靠在左臉頰上,後方則枴杖則是靠在牆上。

文/劉玟玲

在我還年輕力壯時,為了證明我跟其他人一樣,所以出門也是公車來公車去的四處趴趴走。初上北時,南來北返的也是搭公路,有時也坐坐野雞車,唯有台北的公車,是我避而遠之的交通工具,因為第一次搭公車時,小命差點就賠上。

記得我跟母親第一次北上時,母親為了省計程車錢,選擇搭公車前往火車站,那是還有車掌小姐的公車年代。我為了不影響其他乘客的上車時間,便最後一個上車,但當我才踏穩第一個階梯時,車掌小姐就不耐煩吹起哨子,急速關起車門催促司機開車,此時驚慌失措的我,趕緊往旁邊的柱子抓住,以免跌出車外發生意外,護女心切的母親,氣急敗壞責備車掌小姐,為什麼不等我上完車後再開,結果換來車掌一句:不方便,就坐計程車,不要坐公車讓自己不方便嘛!頓時,我羞憤得恨不得有個地洞躲起來。

後來在跟朋友聊起搭公車時,所發生的種種情況,才發現原來每個人都有被公車摔過的經驗,不是在公車及時剎車時,從車尾摔到車前,要不就是還沒站穩時,就被剛起動的車速摔倒在車椅前等等,被車掌小姐嘲諷更是家常便飯。

可是聽我敘述早期在高雄搭公車時,司機都會等我坐穩後才起動車子,而且還頻頻詢問:「要坐穩哦!」甚至在上車時,也不停地要我慢慢來不要急,所受的禮遇,個個都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一致認為這在台北是不可能,不要遭來司機白眼就不錯了,那敢祈望他們等你坐好。

成為電輪族後,捷運能到的就搭捷運,捷運不能到的就搭復康巴士,近的輪過去,遠的再想辦法,「公車」沒有列入其中,因為還沒低底盤公車。

第一次坐低底盤公車前往故宮,回程時公車司機居然忘了把我放下車,等到他要載下一斑車才發現我怎麼還在車上,我無奈地笑笑,他也尷尬地笑笑讓我下車。後來我要搭公車都戰戰兢兢,在台北搭公車渡板的坡度都在可以的範圍,而每次回高雄搭公車都提心吊膽,不是被拒絕,就是斜坡沒放在人行道上,讓我在上下車時,深怕一個不留神來個倒頭栽,但也有遇到優良司機,好幾次都坐到同一位司機都不收我車資。

不是我們不願坐公車,實在是不知這趟出門,是否能平安回家,是否有命下車,沒命下車,全因無障礙公車設計還沒到位,司機操作斜坡板技術不純熟,重要是「嫌麻煩」。我也贊成大家多坐公車,讓它變成我們出門日常交通工具,但前提真的真的希望有關單位能重視障礙者需求,改進無障礙公車的問題,讓我們搭得安心,坐得舒暢。(本文轉載自劉玟玲臉書,感謝作者慨允轉載。)

 

Tags: , ,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