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是為了無法出門的他們。
2014年12月25日清晨六點,門諾醫院復健科輔具中心專車從濛濛的冬雨中出發,往南奔馳在台九線省道上,展開花蓮、台東兩縣輔具到宅服務,為有義肢、矯具需求的個案作評估、取模。花東地形的狹長與山區小徑,讓來回奔馳四百多公里的一天,只能完成九個個案,雖然是個「穩賠不賺」的服務,但是一想到原本跨不出家門檻或長期坐在輪椅上的身障朋友或病患,一旦有了適合的輔具,就可以重新站起來,從天花板的世界轉變成藍天綠地的四季晴雨,和你我擁有一樣的繽紛,趕路的心情已然化作天邊微笑的彩虹。
我們來 是為了無法出門的他們
這趟第一個個案是透過門諾IDS巡迴醫療隊轉介的,獨居在卓溪鄉古風村山邊平房的中年男子雙腿截肢,原本的義肢已經變形,迫使他不是待在床上就是輪椅上,因為無法站立,扶助行走的四腳拐靠在門邊有一陣子了。
翻開檔案,2009年門諾輔具團隊即已協助製作過義肢,然而六個年頭過去了,舊的義肢已經需要更新。專業的團隊快速進行測量討論,進行石膏取模,門諾社工同步訪查經濟不足狀況,個案管理師接續補助申請;第一季結束前,新的義肢完成了,花蓮縣政府社會處補助了相關費用。家的門檻,順利跨出去了。
門諾醫院復健科設有輔具工廠,有專業矯具義肢師,可以提供量身打造、個別化的服務,以高溫製作如背架,手或腳的輔具,或者協助病患修改購自輔具廠商的商品。相對於目前花東醫院的自製低溫矯具,例如足弓墊或矯正鞋,有更大的專業能力給予老人、病患、身障的大小朋友更適切的輔具。
有能力的人 應該尋找需要被服務的人
門諾醫院復健科組長吳健銘說,輔具中心除了服務醫院門診病患、花蓮地區的身障養護機構及老人養護機構病患,每個月定期巡迴花蓮台東兩縣境,國立台東大學附屬特殊教育學校學生、救星等教養院及其他學校特教生,都是輔具團隊服務的對象。
就像定期從台北到花蓮下鄉服務的矯具義肢師陳鴻彬所言,「只要有人在的地方,矯具義肢的需求就是在。」從身障者到發展遲緩孩子,病患如腦中風、車禍截肢、腦外傷、腦性麻痺、脊髓損傷、關節炎等所造成的不良於行與臥床,專業團隊直接把輔具送進家門裡,讓無法出門到醫院卻有迫切需求者,都能得到醫院一樣的服務。
聖誕節當天,等待在國立台東大學附屬特殊教育學校保健中心的是一群「慢飛天使」,還有一位由爸爸陪著、遠從綠島來的孩子。兩位矯具義肢師陳鴻彬、蔡燕怡分頭展開服務,詢問孩子原本輔具使用上的狀況,或用很可愛的語調跟孩子建立友善的第一步。一旁的老師或家長扮演著稱職的居間溝通者,因為那是安定憨兒們面對陌生人或緊張時的信任臂膀。個案管理師劉怡君則一方面協助行政作業,一方面幫助家長及老師瞭解費用的問題。
努力是為了讓他們過有尊嚴的生活
台東特教學校張淑峰物理治療師在旁分享了專業的觀察。她說依據世界衛生組織概略的統計,發展遲緩孩子人數是按照出生的存活率的百分之三算出,現在早產兒、腦性麻痺的機率和高風險的孩子也比較多。東特有八十八位小孩,從低年級到高三都有,他們的輔具可能是矯正鞋,穿好了就會走,可是以後長高長胖了,如果肌肉力量不夠,就需要前臂柺杖或助行器,輔具需求會相對增加。
再來是無障礙空間。如果孩子智能不錯又願意學習技能,可能需要技能方面的輔具設備,所以矯正鞋、背架只是很基本的身體功能的輔具。
張淑峰治療師點出爸媽最大的擔心有兩個。一個是哪天他們不在了,孩子怎麼辦。另一個擔心是孩子唸完所有學校之後,有沒有謀生能力。所以特教學校除了療育外,還要幫孩子們做復健運動,安排比較好的職訓場所,開發更多的可能性,找到相對的資源來幫助,希望以後他們可以自己過有尊嚴的生活,不要造成兄弟姊妹的負擔,也能讓父母安心。這些擔心與努力,在門諾醫院復健科的物理治療室與職能治療室也可以看到縮影。
專業養成 台灣落後鄰國已太多
在東部什麼資源都不足的情況下,門諾醫院輔具中心如非有極大的使命感、堅定的信仰與院方、公部門及捐款者的支持,否則很難堅持十三年守護著東部民眾使用輔具的品質與生活的基本尊嚴。
這個遠見來自於門諾醫院復健科主任楊緒南醫師。曾在日本受過義肢輔具方面訓練的他深知這是一門專業,他說,一般市售輔具常需要依據病患狀況加工成個別適用的輔具,但是輔具廠商大多無法提供此種服務,使得許多不適用的輔具閒置在家,這個窘境更讓他們足不出戶,身心衰退更快速。
然而,這麼重要的專業需求,在台灣竟然仍沒有受到制度化的重視。草創期就來幫忙門諾建立矯具義肢服務部門的矯具義肢師陳鴻彬指出,台灣現存的廠商服務其實好幾十年了,養成訓練是「世襲」的,代代相傳。然而,鄰近台灣的亞洲國家如泰國、馬來西亞、越南、中國這些我們認為很落後的國家的大學部,都設有義肢矯具學系。國際間也有世界矯具義肢學會。但台灣的大學部至今都付之闕如。
而陳鴻彬自己的養成,是來自於台灣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自美返國的章良渭副教授認為需要為台灣發展這項專業,1990年開始在醫工所講授相關課程並訓練學生,他是該屆唯一的畢業生。陳鴻彬後來又去美國西北大學進修矯具學程,他認為台灣目前發展最相關的科系應該可以從物理治療系開始做起,所以他也投身傳承,在弘光科技大學物理治療系兼任講師,教授矯具義肢相關課程跟實務。
跨界學習 自己的病人自己救
台灣縱使有海外學成返台的矯具義肢師與資源,必然也是集中在北部或西部,輪不到東部。2002年,門諾復健科楊緒南主任積極洽談,章良渭副教授與陳鴻彬這兩位師生作開路先鋒的支援,門諾也聘請畢業於美國華盛頓大學義肢矯具系、來自美國的石田真輔具義肢師,並且有國科會身心障礙輔具研發中心的幫忙,門諾輔具服務正式從2003年一步一步展開,從此,東部民眾在醫療輔具需求這塊,終於有了專業服務。
為了紮根地方,門諾復健科前後也派出物理治療師吳健銘、蔡燕怡到台大醫工所受訓三個月,蔡燕怡並於2009年去唸台大醫工所畢業,為台灣的矯具義肢專業再添生力軍。
自己的病患自己救。花蓮地區中低收入戶比例高居全國前三名,輔具政府補助仍有上限,若因此而放棄使用輔具,勢必造成二度傷害。門諾醫院特別編列了近一百萬元預算,針對義肢、糖尿病患專用鞋、脊柱側彎矯正背架提供弱勢族群免費補助。復健科楊緒南醫師更專利發明「平安習步帶」,門諾醫院也將獲贈的公益彩金挹注量產,免費送給真正需要的病患或照顧者。
一路走來 愛始終都在
十三年的努力,已然換來病患的信任。如今門諾醫院擁有東部首屈一指的輔具工廠及輔具製作專業技術,醫療復健輔具服務內容已涵蓋:輔具研發製作、諮詢、評估、社區服務、辦理研習講座或活動、專業訓練,以及宣導活動,回首過去四年,從2011年的六千一百多服務人次成長到2014年的一萬七千五百多人次。
然而,前方的路仍然艱難。因為門諾輔具中心長期協助弱勢族群製作輔具,但由於沒有固定的資金及補助來源,使得輔具中心的工廠常常每年都需拮据考量迫切需要購買的輔具設備,而無法全面性的考量或一次完成所需購買的輔具。而另一個困境,仍然是矯具義肢師人才的不足。
但是,愛始終都在。
「要能長期又能維持服務的熱情,最大的靠山是信仰,愛要從天而來。然後有團隊的支持,目標鎖定就是為弱勢服務,然後看到他們的需要被滿足,我就覺得我們身為治療師的使命,或者是這個團隊的使命,就得到滿足了。」守護「慢飛天使」十五年的台東特教學校物理治療師張淑峰的心情,也正能代表門諾輔具中心團隊一步一腳印的信心。
(作者為門諾醫院發展部編輯,本文原載於2015.4月門諾月報,感謝門諾醫院慨允轉載。)
相關連結
- DIN電子報第157期——後山永不歇息的守護 2013.03.29出刊
- DIN電子報第136期——後山天使的圖像 2011.06.30出刊
- DIN電子報第111期——後山區的喜樂與良善 2009.05.31出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