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命希望工程

文/許束琴

「喂?請問找哪位?」美玲(化名)接起電話詢問。

「您好,請問,陳寶弟(化名)先生在嗎?」

電話那頭傳來一個熟悉的聲音,美玲立刻就認了出來!

「您是王師兄吧?我是美玲,您找我的兒子寶弟有什麼事嗎?」聽到美玲的回答,電話那頭的志工真是既驚訝又驚喜。

美玲是一位資深的慈濟環保志工,接到慈濟骨髓關懷捐贈小組來電找兒子,她心想:「這通電話,應該就是能讓寶弟捐出骨髓,救助他人的善因緣吧!」

八月桂花飄香時節,剛滿十七歲的寶弟是高中三年級的學生,他決定要讓青春生命飄綻無盡馨香。寶弟平日跟著家人在環保站做資源分類回收,是一位領有志工證的環保小尖兵,他的雀屏中選成了社區環保站的一大喜事,志工們紛紛羨稱美玲一家為「福報組」。

青春無懼母子同心

美玲還是慈濟會員時,就聽聞骨髓捐贈可以救人。美玲的女兒罹患先天罕見疾病,自己也有輕度的地中海型貧血,一家人深刻感受到生病的苦。除了母女的健康因素,先生的年齡也超過四十五歲上限,都不符合參加骨捐驗血的資格;只剩下正值青春年少的兒子才有機會。因此,美玲一家人只要聽說哪裡舉辦骨髓驗血活動,立刻趕往現場,結果常遇到已達預定名額而向隅。歷經了數次落空的經驗,反而愈挫愈勇,參與的意志更加堅定。寶弟後來終於如願捐出十西西的血液,種下了救人的善因。

美玲曾在搭乘慈濟列車回花蓮時,聽過師姊分享陪伴捐髓者的心得,知道關懷志工為了捐髓者的身體保養費盡心思。由於先生經營中醫藥業,對於調理研究有方,那時美玲就發心,一定要協助區內捐髓者補身調理。當美玲受證成為慈濟委員後,自然而然就開始與先生承擔起當地關懷小組的工作。

對美玲來說,兒子的捐贈之旅,也正是美玲執行第一次的陪髓任務。

從接獲通知,經過再次抽血配對,等待半年後,終於敲定捐贈移植日期。行前雖已熟讀《站在生命臨界點》一書,美玲心裡仍忐忑不安,瞞著極力反對的外公及舅舅,焦慮的掙扎常掛在臉上。

捐髓當天一切進行得很順利,只是出恢復室轉到病房後,看著病床上的兒子雙唇發白,兩排牙齒冷顫得卡卡作響,美玲的心情真是錯綜複雜。因為兒子的每一個動作、表情都讓美玲擔心,好想建議中心不要讓至親陪伴捐髓。雖然美玲知道這些掛慮都是多餘的,捐髓全程都有醫護團隊在旁守護,捐髓者其實已經受到很完善的照料。

隔日,寶弟身體恢復神速,一早即能自行活動。年輕真是本錢,經過三天休養,寶弟已能回校上課;兩週後,就完全回復那個迷迷糊糊、調皮搗蛋的寶弟。畢業後寶弟考上花蓮慈濟大學,常到骨髓中心當分享志工,快樂、充實的過著大學生活。

一步一佛號伴捐者

然而,並非每位關懷小組成員,都有機會進行到陪伴捐髓的階段。因為在尋求再次驗血確認配對時,可能發生找不到人、捐者或家人不同意、配型不合、病人身體狀況有變化等情形而中斷。

兩年後,美玲有了第二次陪髓的機會。這次行動,少了不安及恐懼,反而增多了責任。兩年前的美玲,是以家屬身分陪兒子捐髓,這次則是以全職志工的身分陪伴。

有了前次的經驗,美玲事前特別叮囑捐髓的莉娟(化名)多帶一件保暖外套及厚襪子。到達花蓮當晚,在慈大唸書的「地主」寶弟,帶著暖暖包及兩罐鮮奶出現在病房。寶弟還掀起衣服展示捐髓留下的印記─腸骨部位的小疤痕。

莉娟的先生對骨髓的抽取位置不是很了解,卻毫不遲疑地同意太太捐髓,只因他知道慈濟的骨髓捐贈已做了很多年、很多例,因為抱持對慈濟的信任,才會如此篤定。而莉娟在五年前曾配對到一次,但沒有捐成,這次再度配對成功,她非常高興終於圓了這個助人的夢想。

完成捐贈後的傍晚,寶弟再度帶著小點心來訪,看著寶弟拉起莉娟的手為她按摩,陪她聊天,那幅畫面讓身為母親的美玲既驕傲又感動。

捐髓完成後,一行人回到精舍巡禮。五百公尺前,就是心靈故鄉─靜思精舍。美玲母子牽扶著莉娟,陪她一步一佛號進入精舍。一步一佛號,是信心,也是毅力,更是勇氣,能激勵捐者快速復原。

返家途中,航空公司用心地為捐髓者安排座位,讓莉娟能舒服地休息,並提供無微不至的貼心服務。見到大眾的護持,讓美玲感動不已;而家屬的支持、關懷小組愛的接力與陪伴,更讓每一顆救人的菩提種子,得以一路堅定地與醫療團隊及中心配合,共同為打造生命的希望工程而努力。

(本文摘錄自《流動的生命之河》 一書206~211頁,感謝「靜思人文志業公司」慨允轉載。本書全部內文原連載於慈濟醫療人文月刊《人醫心傳》。)

 

Tag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