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未來在哪裡

文/孫光中

 

在阿策和阿湛進入臺東大學附屬特殊教育學校之後,我曾經擔任過幾年的家長會長。大約是在阿策三年級,阿湛二年級的時候,每天和他們一起搭交通車上下學的孩子們,可能是時常看到我送阿策他們來搭車,久了之後,也和我熟了起來,都會非常有禮貌而且熱情的叫著「會長好」或是「孫爸好」。

我注意到他們當中有幾個高二、高三即將畢業的大孩子們,每每看見他們,心裡都會忍不住想:「他們的未來該怎麼辦?」

那年三月,「臺灣自閉兒家庭關懷協會」剛剛成立,學期末的時候,也受邀參加了他們的畢業典禮。

看到孩子們臉上無憂無慮,笑嘻嘻的表情,恰巧與父母們臉上那種憂心忡忡的神情形成強烈的對比。更是讓我不斷回想起,我因為肺腺癌而住院開刀的那段時期,心中最牽掛的問題就是:「如果我走了,我的孩子以後該怎麼辦?」

看著眼前這些大孩子們,不曉得他們將來又有什麼地方可以去,我那時在心中暗暗下了決定:「你們也都算是我的孩子,再給孫爸一點時間,我一定會努力幫你們找一條出路的。」

一般普通的孩子,在他們高中畢業前,就會提早思考和準備,未來是該繼續升學還是準備就業,而且也會不斷的和父母師長們討論,未來的路該怎麼走。可是大多數的星兒們根本不可能去思考關於「未來」這樣的人生課題,更不可能會主動向父母提出以後想走哪一條路。

所以,我不時會碰到許多家長們焦急的向我求助:「我的小孩已經高中畢業了,短期內我們或許可以照顧他,可是我們做父母的總有一天會老,會比孩子先走一步,到了那一天,孩子以後應該託付給誰照顧?」

高功能的星兒或許像王麗娟老師所說的一樣,由於「社會化」較成功,可以偽裝成正常人融入社會,進入一般公司裡工作,但畢竟僅有極為少數成功的例子。我們常在新聞報導中看到那些在庇護工場、烘焙坊,或是餐廳工作的星兒,其實多半是功能較高的孩子。

部分孩子也許剛開始會試著進入一些公司行號中工作,但是過沒多久,常會因為無法適應職場中工作任務的變動,上司交代的工作指令不易理解,以及繁複的人際關係往來,最後還是會回到家裡,由父母全職照顧。等到父母年紀大了,或是身體健康狀況不勝負荷,最終不是託付給孩子其他的手足照顧,便是只能送到安置機構。

相較於其他心智障礙或是身障患者,許多安置機構大多不願意收托自閉症的孩子,因為星兒們的情緒變化和照護問題,反而較其他心身障礙的患者更為棘手,所以大部分的星兒們在學校畢業後,反而失去了規律的作息和生活學習重心,也失去了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所在。

看到王麗娟老師在她的粉絲頁上寫著:「待自閉症孩子成年、中年甚至老年,臺北臺東一樣艱難。照顧大孩子需要專業、永續的團隊,不是硬體問題,更不是錢的問題。大方向上,我支持家長尋找合適的機構將孩子交託出去,親子雙方都需要獨立和冒險,別拖到孩子五十歲,家長八十歲才處理。在個別情況裏,我尊重每位爸媽的努力,別太累了。」

王老師的話,更是一針見血的指出,目前自閉兒家庭所面臨的最大問題與無解的困境。

然而,大多數的父母總是抱持消極、觀望的態度,等著別人來做些什麼,等待政府單位或是社會機構捐款幫忙,等著能有安置機構願意收留,想著日子能過一天是一天,卻很少想過自己也可以「跳下來」為孩子做些什麼,能夠真正幫助他們扭轉未來的事。

(本文摘錄自《想飛的毛毛蟲:幸好我們是一家人》 一書第185~188頁,感謝「健行文化」慨允轉載。)

 

Tag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