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頓精障者身心的基地

文/巫淮南

隨著身權法的通過與推行,許多新的制度開始發展,同時也產生了新的服務,其中包含了「身心障礙者資源中心」,資源中心的出現打破了過去大家熟悉、以障別作為服務區分的方式,期待在民眾就近的區域內成立資源中心,針對所有的障別提供社區式、外展的個案管理服務,並希望讓資源中心成為區域內身心障礙者求助的基地。

民國101年起,「社區式日間照顧服務」是個資源中心被新賦予的任務,社會局依據身權法規範的法定服務項目,將這個法定服務納入資源中心的服務範疇,而我也們開始規劃該怎麼辦理這個嶄新的服務。

7個人在木質地板的空間裏,或坐或站,腳上戴著環狀汽球在表演

社區宣導-口腔健康話劇表演

對於生活在社區中的身心障礙者,如何保持每天規律的作息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課題,相較於有機會使用各類就業資源或接受職前準備和就業訓練,部分能力尚無法投入就業領域的身心障礙者,白天的生活安排常是一項惱人的頭痛問題,規律的作息、適度的人際互動、充分的社會參與以及適當的思考與勞動,有助於他們可以保持不斷進步的可能性,但目前現存的服務當中,提供白天活動安排、課程,除了就業相關資源或社區復健中心外,僅有機構式的日間照顧服務,但因涉及到日托服務需收取費用或申請托育養護補助,對於較有經濟考量的家庭,可能因為費用的限制而決議讓孩子留在家裡,但這樣的決議卻對身心障礙者及其家庭都照成了不小的影響,對身障者本身而言,留在家中減少了他與外界互動的機會,不僅容易造成能力逐漸的退化,也容易因為這樣的生活方式導致他越來越「習慣」不與人互動的生活,最後退縮在家、越來越難離開家裡和外界接觸,而對家屬而言,或許就必須有專人專職的留在家中陪伴這位身心障礙者,一天24小時全時無休的陪伴,對家屬的照顧壓力而言,也是一項極大的負擔,或者是在考量各種安全的前提之下,選擇把身心障礙者「關」在家裡,避免他自己獨自外出發生意外或是走失。

以過去服務的經驗為藍圖的思考與架構下,開始思索「社區式日間照顧服務」可以怎麼發展,我們認識了一些身心障礙者,每天獨自在家等著外出上班的家人帶晚餐回來,漫長的一整天除了電鍋裡家人出門前留下的午餐外,他們能做的或許只剩睡覺、看電視、聽廣播和發呆,這樣的生活廿年如一日,也遭遇了每天陪著孩子到處找活動參加的父母,隨著孩子越來越大,爸媽不再能輕鬆的帶著他,或許孩子們的能力無法勝任這些課程裡需要的技巧,爸媽跑遍了台北市各區域的福利單位,找尋著下一個願意讓他參加活動的地方。於是,我們找出了一個方向,我們期待社區式日間照顧可以是一個輕鬆、開放的地方,讓這些生活在社區裡的身心障礙者,可以有更好的生活安排,在這邊他們能夠參與活動,可以認識其他一起來參加活動的成員,可以練習思考自己想做些什麼,可以自己決定是否要參與活動,可以輕鬆活潑的過完一天的白天生活。

4個人戴廚房工作人員的工作帽及圍裙,在砧板上切東西

烹飪訓練

所以,「社區式日間照顧」在協會承接的松山、內湖區身障中心,我們定義它是一個社區裡身心障礙者可以自由前往的場所,每天上午帶著參與日照的成員,一同討論、分工,一起完成中心需大家一起完成的任務,用餐、午休後,下午則提供不同的課程,包含生活禮儀、體適能、成長課程、健康保健、園藝與健康飲食,除了開心的到中心來以外,還可以學習更多實用的生活小技能,中心的日間照顧,期待可以吸引不願外出的身心障礙者出門,可以讓家人可以有喘息的時間,讓每天獨自待在家中的身心障礙者有其他的選擇,或許能提供的服務人數不多,但希望是一種不同型態服務的開始。

(作者為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資源中心主任,本文原載於協會季刊「康頭殼」第一期,感謝協會慨允轉載,更多訊息可至協會網站查詢。)

 

Tag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