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解析五:遊樂園多「障礙」 身障童望園興嘆

Photo credit: Max Pixel

Photo credit: Max Pixel

文/Debra整理

橘色小圓點新聞標題:遊樂園多「障礙」 身障童望園興嘆
橘色小圓點新聞出處:聯合新聞網
橘色小圓點新聞摘要:


遊樂園應該要所有小孩都可以玩樂享用,不過很多身障孩童卻只能在角落無聲旁觀,立委楊玉欣指出,最新開幕的台北兒童新樂園,十三項機械式遊樂設施,也只有兩項 可供輪椅上下,罕病兒說每到校外教學,只能去「散步」,一項遊樂器材也玩不了。

橘色小圓點新聞解析:

台北兒童新樂園在2014年年底重新開幕,重建前台北市無障礙資源推廣協會便不斷提醒園方一定要做好無障礙相關設備與措施,園方也善意回應,表示絕對依法行政,台北市無障礙資源推廣協會師社工游鯉綺表示,但我們的法規只要求環境、硬體如出入口、通道、廁所無障礙,以致於障礙兒想玩園內的設施卻處處碰壁。

園方雖然強調兒童新樂園有二項遊樂設備摩天輪與小火車是輪椅可以直接進入,但事實上是,輪椅進去摩天輪的包廂後,隔板太高看不到外面風景,玩摩天輪變成坐在一個箱子裏繞一圈就出來,小火車也是類似情形,感覺就像是在坐捷運,對孩子來講那一點都不好玩!

此外,除了兒童遊園,我們的生活中有一些角落也是孩子交朋友的場所,例如公園裏的沙坑、溜滑梯盪秋千,或者學校裏操場上,都設有一些簡單的遊樂設施,讓孩子可以在那裏遇到其他的孩子,彼此在玩樂當中變成好朋友,如果更功能性的看待,在這遊戲當中孩子也發展了個人的肢體功能,但台灣的兒童遊戲場整個設計上完全呈現出「忘記障礙孩子存在」的概念。

她分享了國外博物館的參觀經驗,博物館內最常見的尋寶遊戲,是把寶物埋在沙坑裏讓孩子像考古學家一樣挖掘寶物,台灣的博物館也有類似的活動,但台灣的設計會將遊戲場放在地下,讓孩子必需蹲著玩,或者設計在高台上,此時就會出現階梯,可是她參觀的那所博物館,是將沙坑設計在一個像桌子的平台上,平台下是中空,坐輪椅的孩子可以將輪椅停靠近去,手可以在平台上挖沙,而且這個平台也有高低起伏的區塊,大一點的孩子小一點的孩子,都可以自己找適合自己高度玩考古遊戲。

每次看到這類型的案例她都很不解,同樣的遊戲概念,國外的設計是把它抬高,但台灣的設計卻是下降,從這樣的角度觀察,你會發現我們社會的思考中,缺少了「看見障礙者」的經驗。明明很多設施都是以人為出發點去,這裏的「人」是指「所有人」,但台灣各方面在規劃時,是以「健全人」為出發點,可是這個社會不是只有健全人存在,當一項設備、政策考量到「所有人」時,規劃出來的成果,才能讓每個人都參與、並且在過程中學習、成長。

她另外從公仔收集的經驗來討論多元社會的情形。她表示國外設計給孩子玩的公仔裏,會有坐輪椅、大人小孩,而小孩中有白皮膚、黑皮膚、黃皮膚等人種,也有男孩女孩,這樣的玩具就是在告訴孩子,這個社會有各種不同的人,包括膚色、性別、年齡、障礙與否,如果孩子在玩芭比娃娃,也知道芭比有可能有一天會受傷要坐輪椅,或者他的好朋友會坐輪椅,那當他在路上看到坐輪椅的人,就不會覺得你怎麼跟我不一樣。

讓孩子在遊戲中與不同人互動、相處,這樣的的學習反而更具有潛移默化效果,教育系統並不需要刻意強調融合,當一切都在孩子的生活中出現時,孩子自然而然就了解到社會中存在各式各樣的人。

(本文整理自漢聲廣播電台「45度角的天空」2016年01月03日節目內容,歡迎下載聲音檔了解更完整的訪談,也邀請大家至臉書社團「隨意自在,所行無礙」分享您心中的重要障礙新聞事件。)

 

 

Tags: , , , , ,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