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與人本教育基金會於10月3日舉辦〈無法自由飛翔的風箏〉
過動兒紀錄片首映座談會(導演/林皓申),邀請紀錄片主角封皓瀠和媽媽瀟湘瑜、高雄市傳家診所家庭醫師李佳燕、兒童書店創辦人陳培瑜、立法委員田秋堇出席,共同探討如何透過教育,而不只是醫療,來協助、理解與欣賞過動的孩子。
座談會主持人,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表示,最近開學,又聽聞許多家長被老師建議,帶孩子去看醫生吃藥(尤其是小一);甚至曾經在營隊中聽到孩子罵另一個小孩「你過動喔!幹嘛不去吃藥!」,讓她意識到事態嚴重,大人習慣用快速的方法「矯正」兒童,讓孩子也以為對待「不一樣」的人,也必須用這個方法。
紀錄片主角封皓瀠,今年十八歲。皓瀠三歲時,就看了一位醫師,什麼測驗量表、訪談老師等等都沒做,醫師就要媽媽餵她吃利他能。看到孩子吃了藥之後噁心想吐、整個不對勁,媽媽被嚇壞了,便聽從另一位醫師的建議,先不用藥,上小一再觀察。小一的皓瀠,聯絡簿每天被老師寫了滿滿抱怨,功課寫不完、和同學爭吵衝撞有的沒的。家裡上下掙扎許久,媽媽終於讓孩子吃藥了……。小小的皓瀠無能理解狀況,但她因吃藥能乖乖寫完功課而被大人誇獎、接納,感到有所成就。長大的她,才漸漸明白她失去的…其實是比寫好功課還要多的,更無法挽回的身心創傷。
過動的孩子常常無法符合家庭或學校的期待,身為家長,要如何找到支持的力量?皓瀠媽媽建議:先學會放鬆,但要支持孩子做她想做的任何事。老師給的壓力,家長可以先擋掉,再轉化成婉轉的語言跟孩子溝通。這個世界的改變很快,不用過度替孩子擔心未來,而是充分的相信,成為孩子的支柱。
立委田秋堇指出,片中媽媽說「只要陪著孩子慢慢去體會,孩子就能體驗」,讓她想到海倫凱勒的故事,老師透過讓海倫凱勒碰觸水、感受水,才理解了水是什麼。原來有這麼多孩子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看待他,也許很多大人都需要再教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問題,就像她的辦公室裡有個「百慕達三角洲」,資料老是會不見。如果根據過動量表的內容來看,很多立委都是過動症,甚至某位總統候選人也是過動兒,「照這個標準,大家都應該吃藥?」
前教師、兒童書店創辦人陳培瑜說,在還沒有「過動兒」的年代,孩子們就是一部一部的「湯姆歷險記」—大家可以自己去冒險、創造、充分的動。但現在的社會是,小孩被天羅地網的「監控」著,只要有一點點的「反常」,家長就會立刻被通知、被關切。
李佳燕醫師說,皓瀠從小就可以跟診所中的每一個大人開心談話,她有一種「讓人心裡開出花朵」的能力。這部片子是讓孩子自已出來說話,讓大人看到孩子才是主體;皓瀠媽媽曾說:有錢的帶出國,沒錢的留在台灣吃藥。她們願意站出來的勇氣,令人感佩。希望透過她們的困境,引發更多的改變。
(線上觀看〈無法自由飛翔的風箏〉過動兒紀錄片、共同推動講座,可至人本教育基金會網站、商業週刊「人本教育札記精選」專欄部落格;人本也歡迎各界合辦紀錄片講座,共同瞭解,對話,思考過動兒的教育問題。)
相關連結: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