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童年回憶,突然被這隻任天堂馬力歐youtube 影片翻醒!
因家族遺傳,我生下來四肢皆只有兩指頭,雖然從小到大,家人從來沒有明說「33(註1)妳不可以 跑、跳、金雞獨立等……」,但周圍人給我的保護和惋惜的神情,常讓我對於使用自己的兩根腳趾頭進行大動作的跑或跳、或在陡坡、獨木上做平衡等活動相當沒有信心,甚至會感到焦慮。記得每次和姊姊玩馬力歐電玩時,不管手指頭按按鍵花多大力氣增加速度 、不管自己坐在椅子上的上半身忍不住跟著跳起來好幾次,螢幕上的馬力歐卻經常像現實中的我,衝不快、也跳不高。
但,我和很多人一樣,一聽到這影片中的背景音樂、看到馬力歐奮力往前衝上水管的模樣,第一個反應還是由然的微笑懷舊。哈,想當年老娘我小時候就是玩這款超低解析度的電玩啦!繼續把影片看下去時卻發現:等等!這隻馬力歐怪怪的!怎麼上演的劇碼不太一樣?馬力歐竟然腿軟跳下來受傷,第二條命還是坐著輪椅回來?
啊,原來這是一支由以色列動畫團隊製作的創新影片!讓馬力歐變身為輪椅使用者,目的是透過動畫,提升社會大眾對無障礙空間的關注。 英文原版影片上網後,短時間內在全球網路媒體引起極高的點閱率,台灣的ETtoday電視台獲得作者同意,在影片中增加了中文字幕的敘述,放在網路上做為趣味新聞影片。
文/Sandie Yi
隨著近年來身障服務團體積極倡議資訊無障礙和資訊可及性的重要,宣導影音媒體需增加字幕、手語、口述影像等服務,當這支影片打上中文字幕,的確在某個程度上做到了語言轉譯無障礙。但沒想到,中文的陳述立場竟也入境隨俗增添了幾分台灣味。
台灣媒體似乎很習慣以悲情洋蔥式語法,做為引導觀眾閱讀身障相關文本的基礎文字,也因此,這支影片原本賦有障礙權益為主的主張,彷彿拘留在隱形的網路海關,沒有一併帶到華語觀眾面前。這樣的「翻譯」技巧,製造了什麼結果?又有什麼樣的影響?
現今的網路媒體世界,讓市井小民可輕易透過個人臉書或部落格等傳遞訊息和價值觀念,也就是說人人都有機會可以扮演民眾媒體來導讀、「翻譯」、散播、甚至是倡導障礙議題。製作時,除了要提供視障和聽障者適合的無障礙資訊傳播方式,同時在轉貼、傳播障礙議題新聞時,也要注意該如何拿捏影像敘述的主觀和客觀角度,才能保留住原汁原味的障礙者的政治意識角度?我們一起來觀察這支影片中英兩版本,看看他們呈現出哪些社會對身心障礙的觀點?
原影片影像(英文版)
原影片影像描述:
遊戲開始前的成績表顯示馬力歐坐著輪椅,性命剩下2條。
這回坐輪椅的馬力歐,往前進時,前面的大水管前後都鋪了斜坡板。上下兩組斜坡板後,出現小怪,馬力歐用輪椅撞了過去,繼續上小斜坡,成功用頭頂出香菇變大。馬力歐坐上升降器升高到水管上方,再從斜坡板滑下來。這時他用輪椅撞了烏龜,烏龜又打出一朵神奇花。他順著斜坡道上去吃了神奇花,得了1000分神奇力量,輪椅消失,背景音樂變得快節奏,這時他改拿拐杖走下斜坡。拐杖接著打走迎面而來的小鬼,也用拐杖往頭頂上的磚塊打出數個金幣,往前又再打了烏龜,但這次烏龜回滾,龜殼滑過時又把馬力歐打回成坐輪椅,這時背景音樂也轉回到之前的節奏,表示神奇力量消失了。馬力歐繼續推輪椅上斜坡,直往高台處,到了終點,搭了掛著一張身心障礙旗幟的電梯往城堡去,成績表此時開始算成績。
下一幕出現的是黑底螢幕用白字寫著:
It’s Not The 80’s anymore (中文: 現在早就不是80年代了)
Enable Access for Everyone (中文: 讓所有人都能獲得無障礙可及的生活)
螢幕切換到馬力歐從城堡推輪椅出來,低著頭進入綠色大水管裡。接著出現背影全黑的地下道,三邊有綠色磚塊,右方有五個金閃閃發亮的問號磚塊,遠遠傳來馬力歐大聲的尖叫,尖叫聲持續到他從上方摔下來跌在地下道地板上,輪椅接著從上方往下掉,壓在他已經躺平在地上的身體,輪椅的輪子還因此瓦解滾出來。
字幕打出NOW. (中文:現在)
~~~~~~~~~~~~~~~~~~
接著,我們來看看中文字幕版本
中文字幕版本影片《這不是一般的馬力歐啊!》
影像敘述,藍字部分為中文字幕,配合影片中要強調的紅色字特寫,在此也標示出來:(圖片來源ETtoday新聞雲)
配著馬力歐在動畫裡的動作,字幕上陸續打出:與原版遊戲相同,馬力歐一開始有3 條命,一樣能跑、一樣能撞金幣、一樣會長高,但他腿軟跳躍失敗,剩下兩條性命的馬力歐坐著輪椅開始他的新挑戰!
… 輪椅沒有跳躍功能,馬力歐只能哭哭。
路易吉(Luigi)出現後,字幕打出:如果殘障馬力歐挑戰的是這樣一個新世界……
當馬力歐用輪椅撞小怪時,文字配合寫輪椅攻擊!成功用頭頂出香菇時,字幕寫著 吃香菇size會變大,有坡道還有升降梯!
改拿拐杖走下斜坡。字幕出現: 特殊功能拿拐杖!用拐杖往頭頂上的磚塊打出金幣時,字幕:這樣拿金幣省力多了~ 繼續前進,拐杖攻擊~
當烏龜殼滑過時又把馬力歐打回坐輪椅,字幕:受到攻擊變回輪椅模式。最後到了終點字幕上了:成功過關。
下一幕出現的是黑底螢幕白字寫著:
It’s Not The 80’s anymore 看似順利的進入下一關
Enable Access for Everyone 但不是每個馬力歐都這麼幸運!
影片最後的結語加上了:事實上,影片是作者的心聲,從18歲時因滑雪意外,作者至今過了11年的輪椅生活,他希望透過這部影片讓大家知道無障礙設施的重要。
打不贏「台灣媒體」這個大怪
馬力歐兄弟原本就是被設定在一個所謂「好手好腳」、以非障礙者(註2)為主的背景世界。虛擬電玩運用心理學概念「自我防衛機制」裏講的自騙性理想化 (idealization) 機制,電玩角色讓玩家可暫時性地卸下現實生活中自己的原貌,理想化地把自己想像成超有能力的英雄:兩腿衝得快、跳得高、警覺反應技巧好,可以打怪物、金幣,吃神奇香菇長大 。電玩世界每一關卡設定的時間壓力和獎勵令人激起腎上腺素,催促人們盡可能地發揮想像,意念式地透過馬力歐的超級健全身體往前衝刺、闖關晉級。這樣的虛擬電玩主角設計,可以說是一種健全主義(註3)的催眠與實踐。
在身障版本的馬力歐影片中,我們也可以看見健全主義歧視障礙者的概念如何滲透到馬力歐身上:當馬力歐吃了魔力花,功力增強,竟然就不用坐輪椅了!他的障礙等級頓時減輕,變成有「特殊功能」,竟然可以拿拐杖行走就好。這就好像現實生活中後天致殘的身障者,幾乎都有在傷後各地吃偏方喝符水尋求解藥的經驗。健全主義再次灌輸刻板印象:能不要坐輪椅、能夠靠自己的能力兩腿走路最好,既使是拿拐杖,也比坐輪椅好。身心障礙的嚴重程度差異在虛擬電玩的世界裏,在此時得到某種程度的救贖。當烏龜殼再次撞斷馬力歐的腿,也就是魔力花的魔力消失的剎那。具有行走的能力在這裡被比喻為一種高一等級的魔法,再次展現健全主義賦予不同程度的「行動功能」的價值。雖然這是虛擬影片的戲碼,但它像一面鏡子,反映出的是現實生活中人們對障礙身體的期待與評價。
想像和我同個年代成長的輪椅族身障者,在玩馬力歐兄弟電玩時,螢幕上看到的永遠都是「好手好腳」的超級馬力歐,永遠是現實生活中自己無法扮演的角色。當這影片換上了肢障馬力歐,同時呈現斜坡和昇降設備在現實生活中帶來的便利;帶領觀眾去注意環境中無障礙的迫切需要,這樣的影片在障礙圈引起了共鳴:障礙者玩家終於看到和自己因生理機能損傷,而在社會環境中有相似處境的馬力歐,不但可以推著輪椅、還可以順著斜坡打怪、吃香菇長大、坐大輪椅等,這支虛擬角色的影片,在此時轉化成一種現實世界中正面的無障礙空間倡議與宣導力量。
同時,當賦有歷史象徵性意義的古早電玩角色,在媒體介面上以障礙者的角色出現時,也為身心障礙者的族群認同帶來正面影響;它呈現了集體障礙者在社會上共同受到的阻礙和歧視,得以透過影片凸顯、要求社會大眾正視,就如最後字幕上的「現在早就不是80年代了」「現在就要全面無障礙」!這些即是由障礙經驗中受到社會環境壓迫後生產出來的「障礙政治自覺意識」的角度 。
也許,少數西方國家現在有其社會條件可以說「想當年,80 年代缺乏無障礙空間有夠落後的!」但對目前的台灣障礙者來說,既使在2016年,「無障礙」仍然還是需要集體奮戰爭取,才會推動少許的改變。台灣社會的氛圍,包含媒體對身心障礙的描述,目前仍然處在醫療模式、上對下的慈善心態、宿命論等來看待障礙者的需要,以及無障礙環境存在的必要性。
舉例來說,原影片用80年代的馬力歐來影射:年代的轉變應該也要看得到無障礙的進步 (就連超級馬力歐兄弟的世界都已經有斜坡等的無障礙設施了耶!) 那我們還在等什麼?影片原文中強調的是用社會模式(social model)的觀點來檢討外在環境的阻礙,是造成人們不方便、帶給人阻擾的最大兇手。換句話說,現在不做,就落伍了!丟不丟臉哪?這時中文版影片卻翻譯成「看似順利的進入下一關,但不是每個馬力歐都這麼幸運!」一個社會環境能不能有便民的無障礙軟硬體設備,不是以個人或群體的「幸運程度」來決定的。
以色列動畫團隊明明是用撒辣椒籽的嗆力,直接了斷地從平權的角度直言要求無障礙空間 (而且是「現在」就要!)。但影片到了台灣,中文版的就以塞洋蔥硬擠辛酸淚的方式來陳述:從一開始的字幕硬要提到「背後故事超心酸」來可憐化這個公共的無障礙議題;到最後還特別交代影片作者身體損傷的原因和癱瘓坐輪椅的狀況,這些都是原影片中沒有提到的。這樣的訊息也讓不少網友邊轉貼時,邊寫下「 #洋蔥、讓人感動、趣味的背後… 是一陣心酸…」等評語。
要讓網友提高對無障礙環境的意識,為什麼需要告知影片作者本身的身體損傷狀況?為了要提高對社會議題的關懷,得先讓一般人對障礙者感到心酸難過?影片背後有了一個下半身癱瘓的肢障者,才好說服大眾的心理?中文媒體在報導這支影片時,令我聯想到醫療模式 (medical model) 中歸咎身心障礙為「個人問題」的態度。
記得我在台灣工作時,最不習慣的是陌生人和新認識的人總是喜歡問我的手腳怎麼了?甚至都還沒搞清楚我的名字、我的專業工作前,一定要逼我說出個醫療學名她/他們才肯罷休。對於身心損傷 (障礙狀況) 的不確定感,人們通常是帶著自我內心的恐懼,於是得要求障礙者說出一個病理學名好驗明正身。好似有了醫療名詞的驗證,人們面對身心障礙時可以得到暫時性的安撫,因為醫療模式的用途就是用醫學科技「修理、治療、復健」身心的損傷,好讓失能的障礙者變「回」社會可接受的「健全人」,這樣的概念也深深地入侵媒體人的報導態度,導致文稿的撰寫也慣性地以健全主義的歧視心態播報身心障礙議題。
「背後故事超心酸?」台灣媒體喜愛典型障礙者的個人勵志故事,既使要陳述的是一個公共無障礙環境議題時,重點還是聚焦在動畫團隊裏脊隨損傷者個人身上。忍不住要為身心障礙者的異樣先下註解,說明損傷造成的原因、目前剩下的功能性等,加上觀眾對於一個趣味影片的期待就是要有娛樂效果,一般觀眾在閱覽時大多不會去思考影片其中更深層的社會意義和背景,因此,媒體傳述所使用的文字的主觀導讀性就更顯強大。當「背後故事超心酸」一出場,媒體就已經先預設立場,用填鴨灌水的方式將「醫療模式混雜同情可憐」角度注入觀眾腦海,緊接著而來的就是準備把洋蔥塞進自己的眼角。這是一種健全主義心態催始的偽裝:非障礙者的觀眾感受自己內心對「障礙和損傷」感到無法控制的恐懼,但唯一可掌控的是自己的眼淚和心酸的心情。
長期接受這個模式的媒體報導手法,產生的影響就是平面單一化所有身心障礙者相關議題,也養成讀者(和媒體人自己)沒有能力從一個障礙議題中,觀察影像本身所要呈現的訊息;甚至也不會發現身心障礙社群處在社會不同面向時會遇到的複雜衝突性。這影片前後中文字幕配著畫面整體觀看下來,既使中文的確有提到無障礙設施的重要,但除了沒有照實、照身心障礙權益運動的脈絡來翻譯,甚至還加油添醋地複製一般社會大眾對障礙者的刻板印象,連帶忽視原作團隊對於障礙者團體爭取社會參與權時,針對社會環境的歧視做出的批判。搪塞這些從醫療模式眼光和廉價同情出發的陳述,造成的是再次強化民眾對身心障礙議題的偏見。
媒體運用文字的影響力去陳述、包裝、引導觀眾,都是「翻譯」的一部分。網路傳播媒體對這個年代的身心障礙權益運動發展來說,扮演的角色不只是資訊傳遞管道,也是重要的翻譯導讀員。 當一支影片或一篇報導,從國外傳回到台灣時,外文內容翻譯成中文絕對不只是字典或翻譯機拿出來,單純在語言上做轉換就好;除了基本的無障礙資訊的傳遞,如,提供給視障者和聽障者文字化或語音化的內容(註4),必須考慮到原文中和台灣當地障礙者身處的社會文化背景等脈絡,才能提供台灣讀者一個寬廣的、以障礙者的社會正義為核心的角度來審視議題。「健全主義歧視身心障礙」的概念不是「好手好腳」的人的專屬;對於「障礙政治意識 (disability politics/disability awareness)」的敏銳度是所有人都可以花時間學習和培養的。當人人都可以透過臉書網路成為傳播平台,「市井民眾媒體人」在轉貼網路上身心障礙相關報導時,可以怎麼做才能為障礙者權益致力?
妳/你可以:
- 轉貼、發文時,開始練習視覺影像文字化!為貼圖、照片、影片或音樂附上影像圖說,方便視障者和聽障者獲得訊息。怎麼做?請看下方參考資料
- 如果本身是非障礙者,也對障礙議題不熟悉時,觀察眼前的報導手法最吸引自己的點是什麼?這些點是否有呼應到以上文章中提到的幾個概念?妳/你可以練習觀察報導手法,列出這些報導角度對於身心障礙社群的優缺點。也可以號招親朋好友一起來練習,交換意見。主動認識不同的障礙者團體來交換想法,不同障礙者也會有不同的看法,千萬不要覺得只有一種標準答案喔!
- 避免把身心障礙者的經遇當作人生啟發,障礙者之中有優異的人、有平凡的人,也會有「魯蛇。」再次轉貼或寫報導時,避免把身心障礙者放置在「悲情」和「樂觀」兩個極端(參考影片)
文中註釋資料:
- 作者小名
- 非障礙者 (non-disabled):意指目前尚未成為身心障礙者的人,即所謂的「一般人」或「好手好腳的正常人。」這一詞的背景來自美國草根障礙運動圈,為障礙者自我命名運動其中的一個命名發展:由身心障礙者為軸心出發,反過來命名「不是」身心障礙者的人們。
- 健全主義 (ableism): 視健全身心狀態的人為社會的「正常」甚至是種優越,造成的透過不同社會結構和系統來歧視身心障礙者
- 無障礙資訊傳遞服務: 對於視障者,平面影像資訊在缺乏語音或文字 (電子閱讀器) 的描述時,就等於是一種外星語。同樣的,對聽障者來說,音樂資訊缺乏手語或文字轉述,同時音量無法透過空氣得震動來讓身體感受到時,也是另一種不明外星語。
參考資訊
- 原版英文影片連結
- ETtoday新聞雲中文版影片連結
- VIDEO: Israeli Animators’ Viral Clip of Wheelchair-Bound Super Mario
-
Super Mario Bros. Video game takes a dark turn
【無礙藝文小撇步】
相關文章連結:
作者資訊:
文/翻譯: Sandie Yi 易君珊
- 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駐芝加哥分處國際專員
- 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分校身心障礙研究學博士班
- We art crips 殘障/身心障礙/障礙藝術文化臉書粉絲頁版主
更多作者文章:
- 2014/3/31 身障兒童的兒童節快樂嗎?by 殘障聯盟
- 2014/4/17 玩耍好自由!無障礙共融兒童遊樂區 by 易君珊
- 2015/1/28 無障礙遊樂園區!美國身心障礙者法案隨堂小測驗 by 易君珊
- 臺北市兒童新樂園無障礙設施資料連結
- Playgrounds for everyone 美國境內的無障礙遊戲區:按連結 可打入城市名稱、州名、區域號碼,直接查詢。每個遊戲區資料下,都會列出現有的無障礙環境設施
- 特殊教育網站美國境內 30個最佳無障礙共融遊戲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