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與專業之間的平衡
並非只有家長有倡導的角色,家長對於身心障礙子女的情感是與生俱來的,對子女權益的保護責任亦是天生的,但專業人員是具有專業知識的、能夠協助家長做決定的智囊團,因此,應尊重專業人員的意見。
家長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權益保護者,也是與孩子相處最久的人,教育的提供故然是需要相當的專業技術,但家長是當專業人員進行評估或服務計畫時能提供有關孩子客觀資料的最佳人選。因此,教育單位應尊重家長的參與權及善用家長所提供的資訊。
家長參與特殊教育時應有的態度
家長要成為一個成功的倡導者應有的態度與準備條例如下:
- 會前充份的準備- 無論是參加個別化教育計畫的會議或是聽證會、家長座談會…等,家長都應針對將要討論的問題做充份的瞭解。
- 分享資料- 家長要主動提供自己所瞭解、知道的資訊,不要假定專業人員完全知道孩子所有的事。在生活的經驗中,家長最知道孩子的喜好、擔心害怕的來源、知道如何協助孩子做得更好。
- 相信孩子的轉變- 新行為的形成可能是緣於成長,不一定完全是學校教育所使然。因此相信孩子成長的能力,並和老師密切合作,便能使孩子的行為表現更適應環境生存的要求。
- 瞭解老師必須照顧及教導其他的孩子-不要一下就假定老師是不關心自己的孩子的。
- 讓老師知道家長的建議和想法,以及家庭生活日程表的改變。
- 協助籌畫戶外教學、生日會及其他學校的活動。
- 主動請求學校或相關單位提供更多的資訊-家長瞭解的愈多,就愈能做好決定。
- 尊重孩子的意見及權利。
- 開放並友善的傾聽專業人員的意見。
家長倡導團體
家長倡導團體的形成是源自『團結就是力量』概念,集合多數家長的力量,共同為影響相關政策或法律而努力。
家長倡導團體的角色有-
- 向各級政府提出意見、看法
- 要求政府提出教育政策的相關說明
- 在各種正式與非正式的場合檢視特殊教育執行情形的良寙
- 協助家長取得應有的基本權利、滿足孩子的教育需要
- 透過與媒體的合作,促使社會大眾對特殊教育問題與需要有更大的覺醒
- 協助發展和支持新的服務計畫
- 鼓勵其他障礙者的家長成為主動的權利、觀念、服務等的倡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