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美國視障重建服務的樣貌

文/藍介洲

在這次為期約兩週(2005年9月10~24日)的美國麻州考察行程中,首先要感謝勞委會職訓局身心障礙組、中華民國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及美國佳樂盲人中心(The Carroll Center for the Blind)等單位的精心策畫與安排。同時也要感謝當地友人余月霞老師、林俊育長老與戴根孝老師等人的翻譯與接洽,使得整個行程進行得十分順利與豐富,也讓本人有幸能真正探索麻州當地視障重建服務的完整樣貌。在此,本人將考察後的幾項重要心得,於下文中簡單扼要地與各位分享。

深思視障重建體制改革之路

從這次的考察經驗中,再次驗證視障重建服務的獨特性,如包括麻州在內,美國將近有23州將視障重建服務,從身心障礙重建服務系統中獨立出來,並由一專責單位負責統籌。像麻州州政府就設有「麻州盲人委員會」(Massachusetts Commission for the Blind,MCB),獨立於麻州重建委員會之外,專司視障重建服務工作。這樣的制度安排,是值得我們好好思考其優缺點,並針對其長處加以學習。

另外,美國視障重建現階段的專業人力配置,包括有社工師、復建諮商師、復建教師、定向行動師及弱視治療師(low vision therapist)等五大專業。如今國內定向行動專業經前瞻人士的多年推動,好不容易此項專業在國內已逐步成形,但放眼國內,我們卻還未有弱視治療師此項專業的建立。這亦將是我們視障重建專業發展的下一個重點工作。

深思庇護工場的存廢

在考察的過程中,美國當地對於庇護工場,有許多不同的批評,甚至認為庇護工場將走入歷史,將被其他就業服務所取代。但庇護工場是否存廢,本人認為這須考量每一地區的福利環境、資源密集與國情背景。而庇護工場對於無法順利進入一般就業市場之障礙者,特別是重度或多重障礙者而言,仍扮演「最後一道防線」的就業服務重責。所以未來當我們有機會在思考庇護工場的存廢之際,我們應更務實地探究重度或多重障礙者的就業處境與現況,以及要以更宏觀的角度去思考庇護工場的定位與價值。這樣才不會因錯誤的決策,而影響重度及多重障礙者的社會權與就業權。

倡導應有視障觀點的支撐

倡導一直是政策與服務背後,那隻最大但卻又無形的推手。但若因參與倡導之人的觀念不明、立場不清或用功不足,則即會影響整個倡導走向的對錯,更進而左右後續政策與服務的質與量,所以倡導的重要性亦不可言喻。

在考察的過程中,主辦單位也安排了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的講授,邀請了三個不同的單位代表,介紹他們在美國當地,是如何跟大眾進行視障議題的倡議與宣導。而美國就有全由視障者所組成的組織,像 American Council of the Blind(ACB),裡面成員不乏教授、律師、社工與諮商師等知識份子,是美國相當重要的視障倡導團體之一。他們不斷透過各種方式,以視障觀點為主軸,不斷向政府與國會部門遊說與施壓,為視障者發聲並爭取權益。而美國保障視障者在政府機構經營販賣部之專屬經營權的「藍雪法案」,亦是由一名美國盲人律師不斷遊說、倡導而得以通過。

因此,關於公共教育及倡導的相關議題,亦是本人此行的另一大收獲,除了了解倡導對政策與服務的重要,更明白其倡導背後的價值與觀點更是整個影響全局的核心。如果一個沒有視障觀點與立場的倡導,怎可能在政策與服務上確實為視障發聲及爭取權益?因此,視障議題倡導的背後,不可以沒有視障觀點作支撐。

人權與歷史的價值

在這次的考察之行中,很感謝主辦單位安排我們至柏金斯盲校(Perkins School for the Blind)參觀。依柏金斯盲校的事蹟與盛名,稱其是視障服務的重要聖地也不為過。在參觀柏金斯盲校的過程中,最令本人感動的是,他們在150多年前,就為其盲生製作一直徑將近3公尺的大地球儀,上面的地形樣貌皆以立體圖式呈現,以及他們也利用各種材質,包括木材、鐵片、皮革或毛料等,製作各式各樣的立體圖形,以讓盲生藉由觸覺得以學習建構各種視覺圖式。

然而,反觀一百多年後的今天,國內卻還有人為是否有必要要為盲生製作立體教材而爭執不休。這樣不重視盲生受教權的論調還能被端上台面,還能肆無忌憚大搖大擺地進行討論,真是令人感到氣結與無奈!

(作者為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督導)

 

Tag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