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線人員的疼惜

文‧圖/汪國平(發展部)

送餐是個需要龐大人力、物力支持的團隊服務,一週六天、日復一日,沒有深刻的真心關懷老人與肢體障礙者,其實這份工作是不容易堅持下去的。在第一線的工作者如製餐者、送餐員,更扮演孤獨長輩的家人般的角色,甚至是生命的守護者。(圖:接受送餐的阿婆送給小黃自己種的瓜果,笑得很開心)

一天送餐兩次的天使

「老人家拿到便當的笑容,像小孩子一樣。」小黃開心的笑著說。他是基金會資深的送餐員,對老人服務從陌生到瞭解,也對老人家多了一份關懷。

每日的送餐工作,從早上醫院的供膳預備開始。供膳組組長李美惠說,早上8:00前開始洗菜、烹調、配膳,到9:40完成所有便當,而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患、高血壓病患,便當就根據餐卡給餐:餐卡上也會註明不能吃的食物,或是要多加一碗飯等貼心註記。看似例行的工作,其實包含無比的細心。

小黃早上9:40到醫院取回51個便當,跑吉安線來回一趟約50公里,有的老人家隱身偏遠小徑,有的藏匿在喧擾紛鬧的小巷間,小黃一路開車、熄火、取餐、走路送餐,一再重複,直到約中午12:30才回到基金會;下午3:00,再到醫院廚房拿餐盒,繼續晚餐的送餐工作。這條路線上,還有花蓮市較偏遠的水源村配送點,一共8個便當也由小黃送到,再由志工送給長輩們。(圖:七和飲食店鍾瑞琴長老把老人家當父母般關心)

小黃曾在中午送餐時看阿公還好好的,下午送餐卻發現人已經在床上斷氣,立刻通知住附近的親戚;也曾在放便當時,發現阿嬤已經跌倒在浴室或椅子旁不知多久,趕緊救援。一天兩次的送餐,彷彿兩次的探訪,無形中成為長輩安全的守護者。

其他工作時間,送餐員做打餐卡、清洗替換回來的餐盒、整理餐盒、送公文等工作,看似瑣碎無奇,卻是長輩們不挨餓、吃了營養均衡又衛生的重要基礎工作。

正是如送餐組長吳柏宏所說:「那個便當,不只是吃飽,也像是老人家的精神糧食。」

用愛家人的心製餐

在送餐主路線外,基金會也設置製餐點提供長輩餐食,最早的點是牛犁社區交流協會,壽豐鄉有五個村仰賴此處製餐;而秀林鄉則依靠七和飲食店老闆鍾瑞琴長老巧妙手藝,照顧附近村落的長輩。

牛犁社區交流協會的游雅帆表示,除製、送餐之外,每週還為長輩提供量血壓服務,送餐工作也由協會工作人員輪流分擔,年輕人在實地送過餐後,開始會關心自己家和別人家的長輩,這份額外的「收穫」讓大人們格外感動。

在這樣的氛圍裡,負責採買、掌廚製餐也會輪去送餐的曾瑋諭,即便在夏日燠熱的廚房忙碌,也甘之如飴,她很感性的說:「我母親住在安養院,有人照顧,已經很幸福,我覺得孤單的老人很可憐。」將心比心的珍惜,讓曾瑋諭心中的的「做愛心」化身積極行動,細心煎好每一塊肉片,炒出翠綠的蔬菜,送餐時更不忘叮嚀長輩「要趁熱趕快吃喔!」(圖:牛犁社區協會的游雅帆(左)與曾瑋諭樂在照顧長輩工作中)

而負責在秀林鄉銅門村製餐的文蘭教會長老鍾瑞琴所開的七和飲食店,也成為鄰近村落8位長輩免於飢餓的「家」,而第9位則是鍾長老自己長期免費提供。送餐志工永遠不會「請假」,一定有代班人準時出現,開始一天兩餐的使命必達。鍾瑞琴說:「我的父母已經去世,我就當他們是父母般的關心!」愛人如己的心意,在她的笑容中蕩漾開來……

(本文由「門諾基金會」提供,本文同時刊載於「門諾月報」第一一二期,感謝該會慨允轉載。)

 

Tag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