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和而堅定的「充權」運動!

作者:  SYLVIA

很多時候權力意識的開始是來自於對原有認同的否定,所以會被當作叛逆反骨,就像一個青少年在生理與心智逐漸成熟的過程中開始與父母親意見相左一樣。社會工作這幾年最常談的就是「empowerment」,一度有人翻譯為「賦權」,但是權力並沒有人能夠賦予,後來比較好的翻譯是「充權/增權」,這彷彿也是一種流行,不來點充權就落伍了,但是怎麼做?做了半天算不算充權?誰說了算?

其實充權的過程是要挑戰很多既有的價值觀,也挑戰了原本賴以為生的安全感,而充權者的過程,也會讓周圍的人因此產生一些些壓力。

散步活動中的親子出遊照片

「散步」活動是在「讓礙傳出去」與「牽手無礙-親近自然」之後的另一波身障社會運動,比起「讓礙傳出去-用影像說明真相」,只要隨手拍就可以發聲,更直接邀請視框背後有感覺的人站出來、走出去!比起「牽手無礙」透過橫向團體之間的串聯,提供一個安心的平台實踐社會參與、親近自然的可能性,更殘酷地邀請有膽識的人,直接挑戰難度更高、更不友善的公共環境。

此外,我們還有一個企圖打破團體界線的想法,同樣目標的團體之間也可以一起宣誓、結合力量,為台灣身障者謀最大的福利!

為什麼我們這麼天真地認為「散步」可以成為一種充權的管道?或者能夠挑戰一些既有規範與疆界的活動?因為,從「讓礙傳出去」跟「牽手無礙-親近自然」一系列活動執行的結果,累積許多心得,我們感覺到身障者的能量已經滿滿的蓄勢待發了!

雖然透過旅行活動這樣的媒介,身障者生活經驗的範疇擴大了,但是真正與社會互動發生關係的空間卻還是那麼有限,這也是社會工作者最常自省的:離開了我們安排的環境之後,身障者回到個別真實的社會處境中,是否仍是一樣的兩個世界?而我們的活動都只是一種慈善表象的圓夢之旅?

我們很清楚地認知到慈善的圓夢之旅並不是我們努力的目標,我們真正要做的是社會改革、讓社會進步的事情;是要能回應到生活層面的改善,而不是滿足身障者一時的尊榮感、或者滿足對方因為能夠給予而來的富足感的南柯一夢!

「散步」有著更多的平權與自主的精神在裏頭,「散步」也是每一個人社區生活中本來就有的行動力,這樣的力量並不是別人可以賦予,若你沒有努力,也無能從心底滋長出這樣的力量來!

散步的過程裡面有一種互相支持、彼此分享,甚至朋友相挺的氛圍,如果是一台輪椅卡在路阻前面,轉個兩次轉不過去,身障者大概就只能放棄改採「繞道而行」,「繞遠路」一直是身障者被對待的方式啊!但是當十部輪椅、二十部輪椅一起被路阻擋住,大家會開始研究輪椅行走的角度、指揮前進後退,同時一旁本該冷眼旁觀的社會大眾,看到的活生生、不斷重複的影像,才會意識到:一個路阻對雙腿行走的人來說,是只要側身或者抬腳跨過去的簡單動作,但對行動不便者來說,卻是要花好多時間、好幾個動作、或者繞好遠一段路而行的障礙!

社會大眾很多時候選擇假裝看不見身障者的不方便、假裝這樣的不方便只是少數個人的事情,形成「不看、不聽、不說」的態度!但這樣的「不看、不聽、不說」卻可以透過「散步」活動被改變,今年年初「散步-福虎燈海」國父紀念館事件、「散步-燃燒場」的史博館事件、以及「散步-北美館」再再證實透過「散步」活動,讓對身障者不友善的環境設施被看見、被改善,這樣的看見與改善是多麼重要!。

我想「散步」會一直走下去,只要有人願意提一個想法、說一個地點,透過網路與社群廣泛邀請大家,有時間有興趣的人就可以一起來參與,感受一下一群人在街頭聲勢浩蕩的感覺。多數時候,身障者「被看見」的機會並不是上台領獎般的光榮尊重眼神,而是來自街角多看兩眼或者刻意錯過忽視的眼神,一整群的輪椅集體行動,除了引人注目外,對社會大眾的心底總還有些衝擊吧!我們多麼期待身障朋友可以從不同的角落出發,散落在不同的角落中自在地生活,而這樣也才能標記台灣是個進步的國家吧!(本文作者為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社工師,相關照片請見行無礙影像誌)

 

Tag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