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床, 沒有你想得那麼簡單

張文嬿站在教室前面手拿麥克風對學員們行為問題處理方法分享。

張文嬿帶領「第一行為工作室」處理心智障礙者嚴重行為問題,也經常開課傳授行為問題處理的方法。

文/張文嬿

 

第一社福每天都陪伴很多人、很多家庭走到他們人生的轉「淚」點--別誤會,這不是寫錯字,「轉捩點」指的是人生的關鍵,但我更想說的是,這些朋友們在第一社福裡經歷到從未想像過的「人生更新」,因而得以從苦惱轉為「破涕為笑」。

 

比拿破崙睡得還少的小明

睡覺對一般人來說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時間到了倒頭就睡,但對年近四十、極重度智能障礙合併自閉症的小明而言,這可沒那麼容易。他從小就是每天只睡一個半小時至兩小時的「磨娘精」,比拿破崙號稱每天睡四小時還少;偏偏他又沒有征服歐陸等大事,在這些多出來的時間裡,有過動症狀的他,基本上只會不斷地「出事」。

小明在排隊十四年等待接受全日型服務後,終於進入第一社福附設永愛發展中心,而他的媽媽也終於可以好好照顧中風臥床的先生。

來到永愛後,小明不改晚睡早起的習慣,每天睡完那兩個小時,就張開大眼,在人人沉睡的半夜一點,用手到處敲──敲床、敲牆、敲室友的頭,發出如木魚般寺廟早課的響聲;除此之外,他還會抽掉室友八分滿的尿套(如雨傘套的儲尿袋),當老師忙著收拾滿地尿液時,回頭一看,他正扒掉熟睡室友的被單,而室友被這麼一鬧,驚醒後癲癇大發作,口吐白沫的驚悚片立刻在午夜上映,小明在夜裡製造的混亂愈演愈大……

在小明進到永愛的半年內,三位大夜工作人員陸續離職,不知如何是好的夜間組長與主任,只好求助「第一行為工作室」,針對小明的睡眠問題進行處理。而在工作室與永愛團隊通力合作下,他們花了整整七個月的時間,終於從協助小明完成良好的睡眠習慣,來到了最後一個階段--培養賴床行為。

 

賴床是一件需要學習的事

在正向行為支持的世界裡,有許多顛覆傳統價值觀的事情,比如說「賴床」。在一般社會裡,賴床不會是件好事,但團隊在行為介入的過程中發現,小明的睡眠問題除了醫師診斷的生理上睡眠障礙之外,還有自閉症患者固著的障礙特質、心理上引起注意的需求、關係互動方面的權力角力(power struggling),以及長年怕尿床,每兩小時被叫醒小便而養成的睡眠中斷。

在各式各樣的睡眠情況當中,行為輔導員發現小明從來就不會「賴床」,不管是半夜幾點鐘,只要他睡醒張開眼睛,就會立即彈離床鋪,精力旺盛地挖自己的身體,或破壞一切所見之物。因此,行為輔導員為小明設定的最後一個睡眠習慣訓練,就是「想要繼續睡覺的賴床行為」。

當小明已經學會看到「睡覺」圖卡就躺下後,從清晨四點開始,行為輔導員就坐在門口透過房門的小窗觀察,一看到小明眼睛張開,就進房出示「睡覺」圖卡,提示他繼續躺下,反覆直到早上六點半到七點半之間。而在確認小明進入深眠、呈大字形睡姿後,就請家園老師拿正在響的鬧鐘進房,請他起床,但又在他睡眼惺忪、全身軟癱試圖撐起上半身之際,讓行為輔導員立刻拿「睡覺」圖卡給小明看,對他說:「還想睡。」並鼓勵他繼續睡。當小明躺下後,行為輔導員立刻小聲稱讚他,讓他安然入睡……如此每天練習一個月,當小明周末回家時,小明媽媽說他現在已經可以睡到七點多才起床。就這樣,快四十歲的小明終於「學會了賴床」。

從106年成功結案到現在,小明每夜仍需起身如廁三次,但只要值夜老師在他上完廁所後出示「睡覺」圖卡,他就能平靜地回到床上繼續睡,直到早上七點。一個小小習慣的養成,讓眾人大大地鬆了一口氣,不必再擔心小明半夜起床,讓大家都不能睡了!

(作者為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專業支援處處長,本文轉載自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134期簡訊,感謝基金會慨允轉載。)

 

Tag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