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總幹事許朝富專訪
在殘障聯盟工作時的許朝富,藉由工作職務拜訪了全台各地的會員團體,了解各團體的發展狀況與目標,以及需要哪些協助,加上殘盟想透過NOTES資訊系統與各會員團體串連以減少資訊傳遞的成本,因此在拜訪時也會針對團體的資訊運用狀況做了解,他不諱言指出,當時在台灣各地拜訪組織時察覺得到團體的資訊使用能力落差非常大,例如有的協會連撥接上網都要理事長來輸入密碼,就知道若要一起合作是有很大的困難,當然那時資訊環境也的確沒那麼成熟,他補充。
當時,他已經是資訊系的學生,這樣的背景在協助殘盟發展資訊系統時有很大的助益,他透過網路搜尋了許多國外的網站做參考,資訊豐富到「簡直就是另一個世界、打開了另一扇窗」,根本整理也整理不完。也因此在殘盟籌劃NOTES系統時,看出架構的完整性。
不過,國外身障資訊網站的衝擊,讓他開始思考透過網路提供身障者多元化生活資訊的可能性,1998年與開拓文教基金會合作「身心障礙者服務資訊網」時,該網站除了倡議的資料外,也有生活化的單元,讓他相信網路可以關照身障者生活面向相當廣,因此他在二年後離開殘盟,開始了自己的網路服務事業。
離開殘盟後,他與資訊背景的朋友組了一個工作室,開始為NPO提供架站服務,並且開始行無礙電子報的發行,當時的訂閱人員多是工作上、業務上認識的相關人員,最初只有二百多筆訂戶,在非常短的時間內累積到2千多個訂戶。
電子報的內容分為三個部分:國內各團體的活動資訊提供、國外資訊提供,以及他個人以「輪椅少年」為筆名寫的文章,文章內容以輪椅族外出搭車、用餐、購物等生活經驗為主,那時還很少有身障者會去寫自身的社會生活經驗,「輪椅少年」有些早期部落客的味道。
由於這樣的內容在當時非常少見,使得訂閱人數在很短的時間內衝高,電子報的效益也相當明顯,他表示當時透過電子報傳遞各團體的活動或課程訊息,經過詢問,上課學員的課程訊息來源是行無礙電子報的人數一定佔二分之一以上,讓他感受到網路快速又精準的特性。
透過網路平台,讓身障者為自己發聲
那時在殘盟工作時拜會了許多團體,有一個很深的感觸是,身障者自己不出來的話,很多事不會改善,因為政府有很多計畫案是委託身障團體執行,團體光是執行政府交辦的服務與要求就很忙,很難再進一步去思考身障者真的需求或者還有什麼改善的地方。由於了解到會員團體數位落差嚴重,但是又深知網路可以為身障者帶來不同的生活視野,使得他在離開殘盟二年後開始自組協會,為身障者提供資訊服務,因為他堅信只要達到一定的人數,身障者才是翻轉社會障礙的推手。
但要集結到一定的身障者人數,該怎麼做呢?透過研究國外的身障資訊相關網站,他意識到從生活化的資訊開始著手機會最大,也因此不同過去的倡議工作經驗,「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的網站服務以提供身障者生活化資訊為主。
民國90年行無礙生活網成立,那時網站內容包括輪椅網球、無障礙旅遊、生活市集等,很像Yahoo那樣是一個入口資訊網。因為有資料可以分享、上稿,像網球、生活市集(如二手輔具)、創業線上就都經營的很不錯。生活網也有討論區,當時以情緒支持、生活經驗分享、身障者透過網路聊聊心情為主,還沒有到議題討論、思辯的階段。網站架設過程因為他本身是資管系背影而相當順利,美編及小部分程式是外包,網站大多數功能來自於套裝軟體。不同於其他的身障服務組織,「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的網站其實是一個由資訊背景的團隊在籌劃自己協會的網站,不過當時的人員編制還是1個人,而且是屬於不支薪,工作量很大,雖然周一是大家最不喜歡發電子報的日子,但行無礙的電子報在周一發行回應都非常的立即明顯。
他表示社群的經營,就是要談他(身障者)切身經驗的議題,他才會有反應,所以從生活開始著手是對的方向,因為即便是相同的平台,但議題性質不同(倡議或生活議題),經營的過程與成果就會不同。
成立協會之後以網站經營、服務為主,但為了觸及更多不上網的身障者,他們在92年開始發行無障礙旅遊雜誌,希望透過雜誌的發行、傳閱讓更多身障者及相關人員了解到無障礙生活的概念,當時台灣坊間也沒有以無障礙旅遊為主題的雜誌,所以反應非常好。
除了網站服務外,把身障者「勾」出來也是他們的目標之一,因此他們舉辦國外的無障礙旅遊,帶身障者去日本玩,並且透過與日本的NPO團體交流,了解國外的實際做法為何,將經驗帶回國內分享。許朝富表示協會成立之初其實目標是資訊服務不做直接服務,但沒有實際世界的活動,你很難有機會讓身障者「走」出家門、參與社會活動。
他表示,以前在拜訪會員團體時,就深刻體驗到行動不便者坐火車、要出差、要購物等,環境的障礙非常大,或者有一些障礙雖然不是那麼直接但是錯誤的,大家卻都很「無感」,例如導盲磚鋪一鋪去撞牆,這樣不對的事情怎麼會讓它一直存在社會中呢?
走出家門,才有機會翻轉社會障礙
那幾年他找了很多國外的資料,看到別人的做法,工作上也會遇到長輩分享國外的經驗、談國外如何執行,可是大家說到最後都覺得那是國外才辦得到,台灣不可能。可是他就是因為找了很多國外的資料才發現,原來有一些些小技巧、或加上一些小輔具,這些障礙就可以被解決。
基於這樣的認知,他們開始參與市政府各項無障礙相關會議,也許只是列席聽大家的說法、建議,有機會可以發言時,就提供自己的想法,如果有工作需要執行,他們也自告奮勇地認養,因為他知道認養工作不但可以累積實作經驗,也有機會在未來進入決策的團隊裏,發揮影響力。
93年初,當時的行政院長游錫坤宣布「十大名山高山纜車計畫」,要在玉山、雪山、南湖大山等百岳上拉設纜車,政府官方的說法是「你們好手好腳的人霸佔山,…蓋纜車是為了讓殘障者、老人可以到山上去」,但環保團體實際拜訪身障服務團體時,得到的訊息卻是「我們身障朋友出了家門到纜車站之間困難重重,根本過不去也用不到」,大多數的身障者則已經因為不便,養成盡量不出門的習慣,活動的範圍就是家裡、上班地點兩點間移動。
為此,相關環保團體在遏止纜車計畫後,開始與身障團體連絡,想了解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性讓身障者可以出門享受大自然,95年台北行無礙主動與相關團體洽談時,並且毫不猶豫地接下負責活動的所有行政工作,因為他知道「這是對的方向」。
許朝富表示,如果身障者連一天的休閒活動都無法走出來的話,那又怎麼可能會去就業或參與社會呢?而且他研究國外的網站,許多的團體都可以明確地列出明年度可以讓你參與的旅遊活動,甚至還有無障礙旅遊地點、住宿等查詢網站,你更可以進一步篩選你需要的條件,例如在歐洲的哪個國家、地區,身障者可以查詢的資料很多。
也因此2006年開始,他們透過網站發佈牽手無礙的活動場次,除了第一年外,第二年開始從來不需要擔心報名人數,因為場場報滿,有時還得加開場次,更加驗證了「這是對的方向」的說法。雖然是對的方向,但他完全沒有意料到帶領身障者出來台灣走走透,將會為台灣的身障權益帶來指標性的衝撞。
實體活動與社會媒體經營的加乘效益
因為身障者被帶出家門,被帶到山林去享受自然的美好,他們開始意識到「生活是可以不一樣的」、「我也是可以有選擇的」!因為體認到可以出走、可以行動的自由選擇後,身障者不再認為無法出門是自己的問題,反之,他們開始走出家門、走上街頭,告訴社會他們所需、爭取平等的社會生活待遇!
這是一個正向的循環,因為若只透過網站提供國內外生活資訊、經營社群討論,要凝聚實體世界的運動能量是有限制的,因為這些人彼此不認識,也散居各地,很容易停留在情緒上相互支持的氛圍。但若辦理實體世界的旅遊活動,邀請大家來參與,那份相互支持、協助的情感是緊密的、不易切割的,而且實體世界辦完活動後,反饋到網站社群經營上的能量是相當強的。
因為大家參加活動時,就開始認親,場面興奮又熱絡,活動過程歡笑不斷,活動結束後回網站上繼續談著當天活動、將活動照片上傳,它營造了一種彼此相連的氛圍,感染網站其他未參與活動的網友,資料也會隨著社會媒體往外擴展或傳遞,協會不用特別宣傳,網友就知道行無礙在做什麼。
許多團體在媒體經營或動員上有極大的限制,不曉得人從哪裏來或該去哪裏找,由行無礙的經驗來看,無論是網站或實體世界的活動,組織想要的人不會憑空出現,而是平常就要經營。透過網路宣傳組織的服務內容、倡議理念,集結了部分網友,再透過實體世界的活動讓這些支持組織的網友可以實際碰面、交流,然後回到網站上繼續發酵與擴展,下次活動時就容易集結更多的人一起來參與。
這也是為什麼在經營了四年的「牽手無礙、親近自然」實體世界的活動後,接續推展「散步」、「1113建國百年 交通無礙」、「1110教育平權大遊行」可以號召上千位身障者走上街頭,表達自己長期以來在交通上、接受教育上的不平等待遇,為身障者爭取權益寫下歷史的一頁!
與其他身障組織不同的是,行無礙在社群媒體經營上,以臉書為例,工作人員的個人帳號活躍度高於組織的粉絲專頁,而最初成立的社團「隨意自在 所行無礙」更是由身障者網友組成,管理者不需要特別做規範或管理的工作。
許朝富表示,早期在使用臉書平台時,因為不夠熟悉,所以最初以社團方式經營,由於經營的成效相當好,要再移到粉絲專頁也有實際上的困難,此外社團目前也不需特別去經營,因為當身障者的自主性、熟悉平台操作的經驗足夠時,他們幾乎是自己在平台上「玩」起來,此時根本不需要管理者出現。
除了不特別對組織所屬的社群媒體(臉書社團)做管理外,會內各工作人員於社會媒體或官網部落格上發言,也都是用個人帳號,許朝富表示它反而更符合「社群/社交媒體」的特性。協會沒有硬性規定工作人員在活動結束後一定要有相關的文章產出上網的時間,但原則上一定要有文章告訴網友協會最近辦了什麼活動、做了什麼事,即便是簡單幾張照片也好,或者尋常業務如輪椅租借,其實每一位來租輪椅的民眾,背後都有一個故事,聊個幾句話拍張照就可以寫幾段文字上傳到臉書,除了讓網友了解協會的服務外,簡單的故事其實可以觸動更多有相同故事的身障者,讓他們對協會的服務更「有感」,不過他也表示,協會人力不足,有時工作就只能盡快做完,的確容易錯失這樣的簡單經營。
行無礙協會的臉書平台如「隨意自在所行無礙」社團或「無障礙旅遊」專頁的網友互動程度,想必是讓其他的團體羡慕或望塵莫及的,然而這樣的成績並非偶然,而是從民國90年開始經營無障礙生活網開始累積,加上7年的「牽手無礙親近自然」實體世界活動(約2800參與人次)的加乘,才出現這樣的能量,12年的網路社群經營、7年的實體世界活動,協會付出的心力、其中甘苦,恐怕也不是文字可以輕易帶過的。
相關連結
- 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網站
- 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臉書「隨意自在所行無礙」社團
Tags: 2012身障團體資訊運用經驗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