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者生死教育首航

生死教育課程,製作生命樹卡片。

文/第一基金會編輯組


與企業、學校齊心推動生命議題
集體參訪陵場墓園不再忌談生與死

高齡化社會巨輪下,生活品質提昇、醫藥科技進步,智障者也日趨高齡化。國內智障者22%為45歲以上的中高齡人士,因著存活時間延長,以往智障者早於父母離世的情況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他們在人生晚期經歷親友與重要他人病弱或離世的失落經驗。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為協助這群中高齡智障朋友減輕失落不安感,特與金寶山集團、金寶軒禮儀公司、臺北護理健康大學攜手跨產業以及專業合作,開啟智障者靈性支持的契機,共同守護中高齡智障者的心理健康。

由於智力缺損(智商70分以下,成年後最高僅達國小六年級理解程度),智障者生活經常依賴他人,加上社交範圍限縮,熟識者為數不多,與生活圈中重要人士連結依附度相對的高,故,一旦面臨分離,產生的衝擊可見ㄧ般。在本會服務經驗中,曾有智障者在母親過世後苦等母親共餐,拒絕進食;亦有因父親離世無法探視,而誤以為遭遺棄,導致長期憂鬱的案例,在在提醒我們全人照顧不僅是支持其食衣住行、成長自立、身體健康,尚需考量心理和靈性層面的需求,提供其認識生死意義的機會,以及遭遇重大失落事件時的適切協助。

寫給過世親人的信

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投入中高齡智障者服務十年,發現一般照顧者因誤解智障者不懂或以為其缺乏感受,或基於傳統的忌諱等,長期忽略讓他們接觸生死的重要性。然,也因智障者對抽象概念理解困難,對他們進行其生死概念的方法須簡化。本會獲得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李玉嬋教授及多位心理師協助,從個別化的家庭協助起步,到發展為同儕支持團體活動,更承蒙金寶山集團支持,贊助一日體驗活動,以具體和淺白的解說,從死亡概念、殯葬禮儀至陵場墓園導覽,協助智障者、家屬及社工們認識離世前的準備工作、殯葬流程及殯葬企業可提供的服務。

專業人員從服務過程中,發現心智障礙者十分重視人我關係,非常看重感情,認為自己會死亡、陌生人會死亡,但老師、同學、媽媽不會死亡,這也是以往其困擾於重要親友離世的原因。本會105年在聯合勸募協會補助下,六月起成立中高齡智障者生死教育支持團體,計畫進行八次單元活動,協助七名智障者從種綠豆認識生命、製作家庭樹描述現存及過世親人、製作卡片道愛與思念、認識葬禮並製作自己的葬禮願望卡、親訪陵園及禮儀公司、說出自己親人往生的經驗、對生命的願望與憧憬等,從活動歷程中理解死亡的普遍性、必然性和不可逆性等,也看出他們有明顯的認知進步,有助於面對相關衝擊的情緒紓解。

阿瑛(化名)是位53歲的重度智障者,近年接二連三遭遇父母與兄長離世,出現寡言與低落情緒,在團體活動中,阿瑛學習到死亡的必然,透過家庭樹、寫給過世親人的信抒發思念與焦慮,說出自己生活的願望,言談中經常提到未來的期待,已將生活重心從對親人離世的不捨轉化為對自己生活前進的動力,整個人明顯開朗許多。

生死教育課程之參訪鄧麗君墓園

中度智障的宏明(化名)61歲,非常擔心相依為命的90歲母親離開自己,而出現焦躁、過度依附的行為,透過這系列團體活動,學習將擔心與對死亡的想法充分表達,透過道謝道愛卡與媽媽多多感性互動、在參訪金寶軒禮儀公司時認識各項殯葬禮儀,甚至已經用貼紙貼出自己未來想要的葬禮畫面、註明音樂與花朵等,展露被理解支持的笑容。

此次結合社工、心理、殯葬禮儀專業共同合作,企盼透過系列學習和體驗活動,能協助智障者增進對死亡的認知,擔憂與失落情緒得以紓解,並學習準備面對未來,在年長黃金歲月度過有盼望與勇氣的每一天。

(本文轉載自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119期簡訊,感謝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慨允轉載。)

 

Tags: ,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