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棄,就有希望

藍天下一隻鳥停留在電線上的剪影

Photo Credit : Pierre Lognoul

文/個案管理師 張淑滿

12年前家人生病,徬徨無助之下,為了更瞭解精神疾病,我去精神科門診當志工,去圖書館、書店翻遍有關精神疾病的書,去上家連家精神健康教育課程,從中我學會了正向面對家人生病的這個事實,因為明白悲傷絕不能解決問題,唯有不放棄及陪伴才是對精障者最好的照顧方式。

我看到許多來參觀的精障者及家屬對疾病感到無助,常常於會談中就哭了起來,我可以理解到那種無助的傷痛,因此我更加期許自己盡力的協助他們走出悲傷。學員們來到心橋後,我們會教導他們認識疾病,讓他們可以服藥穩定、規律作息,讓家屬得以喘息。復健訓練的過程中,學員可以經由工作訓練、人際關係訓練、合作訓練…等,增強自己的自信,肯定自己的能力。

在心橋十年了,不算短的這段時間裡,我到空大進修了有關精神領域的相關課程,同時也完成了社工學分;即使如此,有時仍會力不從心,每當我工作感到疲憊時,我總正向思考著,經由我的服務,從心橋出去穩定工作的學員有很多,有在加油站擔任洗、擦車、加油員之工作,在餐廳擔任內、外場工作,在大樓從事清潔工作、保全工作,有人回鄉當農夫,有人考上了公職,也有賺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這些證明了即使生病,仍努力在這競爭激烈的社會取得一席之地,每思及此總讓我感到欣慰。當然,他們也會碰到挫折,當他們向我傾訴時,我總是鼓勵他們要面對困難、解決困難,然後堅持下去;因此這也成為我繼續從事這個工作的動力,因為責無旁貸,自己也必須要堅持下去。

根據我的觀察,可以穩定就業的學員,通常家人平常也會賦予分擔家務的工作,有家屬捨不得讓生病的孩子做事,但這同時也限制了他的學習,等他進入職場,常會因工作經驗的缺乏,應變能力的不足,頻頻遭受挫折,以致持續力不佳,最終會倚賴「家」這個避風港而無法去面對工作,我相信大部分的家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像其他人一樣,可以擁有工作,可以獨立自主的生活,否則難免總會有牽掛。基於此,我懇切的希望家屬都可以配合學員的復健計畫,讓學員不只在心橋接受復健訓練,在家中也要學著承擔責任,相信經由家人及工作人員的陪伴及訓練,他們一定可以成功的走向就業之路。

(作者為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個案管理師,本文原載於協會網站心情分享單元,感謝協會慨允轉載。攝影/Pierre Lognoul)

 

Tags: , ,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