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具讓愛的照護更長久

文/伊佳奇

眼鏡為國人最常使用的輔具之一

5月16日的台灣媒體大都有報導,一位南投縣仁愛鄉56歲孝子賴東岳每一個半月就從霧社開車到埔里鎮,帶103歲父親下山理髮,他背老父上上下下從不埋怨,背父親影片被拍下在臉書流傳,感動不少網友。

他表示,「不用輪椅,我就是爸爸的雙腳。」所以有媒體就以「做爸爸的雙腳孝子背103歲老父理髮」為標題來報導他的孝行。

去年(2013年)3月,台灣媒體報導,台南孝順哥丁祖伋以紅花布抱著母親就醫的鏡頭,當時引起媒體爭相報導,民眾也在網路上討論,從子女對父母的孝道議題,到台灣面臨高齡化社會後,老人照護的議題,及長期照護法制化的制度是否應儘快建立,但這其中還有一更重要的議題,那就是輔具的認識與使用。

 

輔具可讓照護更長久

這兩位孝子都希望以讓長者最舒適的方式得到照護,但對長者的照護往往是長期照護,不是僅僅一天或兩天,如果考量到長期照護,就必須運用科技及方法,以規劃出能走更遠的照護方式,否則在照護長者進行抱、抬、搬等移位的動作,照護者很容易產生肌肉痠痛、骨骼受傷,也可能造成長者被瘀青、跌倒、插管被扯掉等傷害。

此外,照護者因長時間進行移位,除身體上容易形成傷害,也可能形成心理上的壓力,此照護壓力與身體上傷害長時間下來,對照護者身心上會造成後遺症及疲乏,其後果會不堪設想。根據美國研究統計:美國職場上,受傷風險最高的10個職業中,護理相關就佔了4個,而沒有受過照護專業訓練的家人、看護等,風險更高。

就以56歲孝子賴東岳不使用輪椅,背103歲父親下山理髮,還好是一個半月才一次,如果每天的生活照護上都需要移位時,賴東岳身體的負荷會是相當重,很快易產生身體上的後遺症,屆時,他可能都無法自己去盡孝道,必須借助他人來幫忙。

 

輔具使用可減少傷害

「輔具」(Assistive Devices或是Assistive Technology Devices)是可幫助人們能恢復或靠近獨立自主的正常生活方式,或協助照護者在照護過程中,能降低照護者與長者(或被照護者)可能的傷害,協助照護者順利完成照護過程的工具。

事實上,人們長期使用而不自知的輔具,就是「眼鏡」,當人們視力受到改變,希望能正常、清楚的看到文字與事物,會去檢查視力、驗光、配眼鏡,戴上無論是有近視、遠視、閃光度數的眼鏡後,就可不必依他人,恢復正常視力,獨立自主地過生活,所以眼鏡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輔具。

「輔具」是「輔助器具」的簡稱,一般人會以為輔具僅是提供給身心障礙者使用,但輔具可從廣義及狹義的認定來看。

 

輔具可分狹義與廣義

以狹義來看,可藉由美國失能者科技相關輔助法案的定義,輔具是指「經商業銷售商品或經過改裝的任何物件、裝置、配件或產品系統,是可用來增加、維持或促進失能者生活功能」,所以狹義來說,輔具的確是給身體不方便的人使用的,譬如:改裝的三輪機車、助聽器、擴視機以及輪椅,都是輔具。若以廣義來說,輔具是用來輔助人類功能的工具,也就是只要能夠「幫助人類達到活動及各種功能目的」的輔助器具、工具都叫做輔具。

所以只要能用以提升人們在生活、工作、學習、休閒等各種活動參與的產品、設施等,都可視為輔具,類型及可運用的範圍可包括人們所有的食衣住行育樂等各個領域,基本的概念就是:輔具是協助人們過獨立自主或「正常」的生活。如果人們先有正常的生活,身體功能退化或受傷後,經由輔具的協助,試圖恢復原有的「正常」的生活,此時,必須學習心理的調適,及使用輔具後功能性的調適,否則會難以接受輔具。

 

使用輔具需心理先接受

譬如:戴上眼鏡,生活上當然和沒戴眼鏡時不同,吃熱食的熱氣會讓眼鏡霧茫茫的;運動時會不方便;甚至還被人叫「四眼田雞」。經由科技的發展,有了隱形眼鏡,甚至還有瞳孔放大片,及不同色彩的隱形眼鏡,但無論如何,都無法與不需要戴眼鏡相比,使用者必須學習使用及心理上的適用,有些長者拒絕使用拐杖,因他們認為,使用拐杖就是殘障,他們卻沒想到:如果肢體功能退化影響到行動,不使用輔具,一旦跌倒,後果更不堪設想。

尤其是長者隨著年齡增加,無論是老化、退化、或是疾病形成各種身體系統功能性退化及異常,譬如:聽覺、視覺、味覺、觸覺、咀嚼、肢體、心臟、關節等方面,聽力退化或受損可利用助聽器,現在科技的發展,使助聽器走入短小輕薄;當肌力、平衡感、反應力退化,影響行進的耐力與安全時,護膝、護具、拐杖、助行器、輪椅、電動輪椅等行動輔具,等可協助生活盡可能恢復原有的「正常」的生活。

在移位上,從照護者學習人體力學、正確使用移位輔具等,都可減少照護者與被照護者的傷害。照護者可使用護腰、移位板、被照護者使用移位帶等,可以減少照護者的腰椎及肌肉受傷,配合符合被照護者或長者身材及身體功能的輪椅,均可讓可能產生的傷害降低,使得照護品質提升,照護的路能走的更久。

 

失智症輔具可進行非藥物療法

失智症長者如果會遊走,可使用有衛星定位器(GPS)功能的輔具,譬如:手錶等,也可運用與認知及記憶方面有關的遊戲,這類職能治療效果的輔具是可協助失智症長者減緩退化,及進行非藥物療法,降低失智症精神行為症狀(BPSD)。

失智症照護專家建議,輔具的選擇與運用可以諮詢物理治療師及職能治療師,由這些專家對長者現有功能與需求進行評估,再提出專業建議。同時,政府在10年長期照顧計畫中,對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購買輔具提供補助,有些輔具還是全額補助,這些可由政府的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照顧管理師來協助申請,順序要先領有身心障礙手冊手冊、再向長照管理中心申請、由專業人士(物理或職能治療師)進行評估及寫建議書、才進行購買輔具、最後以發票或單據提出申請補助。

 

上網及參觀展覽來瞭解輔具

同時,可自行上衛生福利部所屬「全國輔具資源中心」網站進行搜尋,找出適合長者的輔具,如依食、衣、住、行、育、樂、視覺類輔具等分類,有飲食類輔具、衣著類輔具、盥洗類輔具、如廁類輔具、沐浴類輔具、行動輔具、移位輔具、休閒育樂輔具等。

此外,每年6月份,在台北市世貿中心展覽一館,都會有「台灣國際銀髮族暨健康照護產業展」,今年(2014年)是在6月19日至22日舉行,可抽空前去參觀以瞭解各式各樣輔具的使用。

照護身心障礙者或失智症長者是一條長遠的路,如能借助科技輔具及有效方法,可讓照護者與長者得到好的照護品質,降低不必要的傷害,減少照護者可能的照護壓力,讓孝心更能持續長久。

(本文原載於風傳媒「暮年之美」部落格,作者伊佳奇於風傳媒「暮年之美」部落格的文章以探討失智症照護、非藥物療法、老人照護等議題為主,歡迎批評指教。)

 

 

Tags: , ,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