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在大學認識一位聽障同學,才讓我知道世界上有一種和我外表看起來一模一樣,但是卻從小就聽不到的族群存在,因著她熱心的介紹,我得以參加中華民國聾人協會,從此踏入聾人的世界中。
第一次去聾人協會時其實我不知道協會名稱是聾人協會,因為我朋友跟我說是去手語之家,所以一開始在裡面做志工時,我就覺得這是一個聾人的家,家裡面每個人都是聾人,只有我聽的到,我不會手語,但是他們不會因此冷落我,反而會用表演的方式跟我聊天,真的超好玩的,而我也不是沒有用唷~我可以用我本來就有的器官-聽得到的耳朵幫忙接電話,電話中詢問的問題我不清楚,就用手足舞蹈的方式問他們,他們再用動作或是筆談方式跟我說,就這樣,剛大學畢業的我在這裡找到一個讓我有存在價值的地方。
在聾人團體裡做志工,學手語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一件事,所以勞工局開設手語翻譯培訓班,我也很自然的就去報名,還記得開課第一天正好是我的生日,那種感覺就像我是一個剛出生在這個家的小寶寶,現在正式被接受進入聾人世界,接受他們的文化和教育。培訓班從基礎到進階,接觸更多的聾人聽人老師,也讓我漸漸了解聾人文化,由於每階段課程都必需要實習100小時才可以畢業,也讓我們一定要和聾人本身或聾人團體發生合作關係,所以在實習階段,我接觸到更多不同年齡層聾人朋友,也發現即使都是聽障團體,彼此想法與立場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同,培訓班結束後,很自然的有些人會留下,有些人會離開,我留下來,因為從頭到尾我都覺得這是我的「手語之家」,誰會離開家呢?
由志工身分協助活動組辦活動,到現在擔任協會秘書長,手語之家之於我的關係,有了更多層的連結,就像孩子長大了會發現這個家的需要,看到家人受不公平對待會忿忿不平一樣,我看到聾人朋友雖然只有聽力受限制,但是在現今這種資訊爆炸的時代裡,失去聽力等於是阻礙了自己吸收資訊的一個很大問題,且現今媒體報導新聞或節目也鮮少有字幕,種種我們看似正常無礙的生活對他們來說卻是天大的障礙。由於資訊的不對稱,讓他們變成彷彿「後知後覺」的一群,以開會舉例,若與會人員不了解聾人的需求,就常會被反應「這部份剛剛已經說過了怎麼現在又提」、「請尊重發言順序」等…,試想在路上若遇到輪椅朋友,大部分的人都願意花一點時間等待讓他們先通行,但聾人這種需要透過手語翻譯才能得知訊息的族群,卻不能多給他們一些時間消化吸收再反應,這樣的情形經年累月下來,造成聾人朋友若在會議中想到任何事情,就會急著想發言,因為怕會錯過我們聽人所謂的發言時間,但也因為這樣反而又給社會大眾一種「聾人很急躁」的刻版印象,試問這樣的結果到底是誰種下的呢?不被理解的苦悶又有誰能了解呢?
今年參與1113大遊行,經詢問聾人前輩,發現這是本會成立以來第二次參與集體遊行,驚訝之餘也不免感嘆,我們真的是「無聲」的一群呀!在幾個月的籌備會議中,政府不能派遣手語翻譯員協助翻譯,故僅能由我支援,我必須同時兼任翻譯和提供意見者,對我來說很吃力,常常要到會議結束後回家思考才能想的更清楚,在這裡我真的要呼籲,翻譯和參與開會是很大的不同,無法同時兼顧。不過這次遊行也讓我看到聽障團體間重新合作的契機,重新恢復常態聯絡並主動召集開會,除了自我提出的意見以外,也願意納入別人的意見,並願意為不同族群的需求一起站出來,這是我進入協會至今第一次看見這樣的大團結,十分令人動容,我們本來就是少數團體了,若能夠團結一致,才能在這社會中冒出一點頭讓大家看到呀!
整場遊行大家淋著雨,在前導車帶領下,每走一步,就用手語打出我們的需求,經過的民眾看到我們所使用的語言都會好奇多看幾眼,我覺得這是自豪的一刻,因為我們敢在眾目睽睽下,用手語說出我們的需求,勇敢向社會要求應有的平等,而且是很和平,沒有衝突、推擠的,到整場遊行結束後,我們彼此擁抱、加油打氣,慶祝我們完成了向社會發聲的第一步,我相信這樣的聲音和力量會一直不斷下去,而身為這個家的一份子,我也會繼續奮鬥下去。(本文作者為中華民國聾人協會秘書長高鳳鳴,照片由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提供。)
Tags: 141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