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我們教室剛好有幾個學生剛上幼稚園或是剛上小學一年級。到了有別於個別課的環境,我們小星兒紛紛遇到了一些環境適應上的問題,例如分離焦慮的哭泣、不服從上課老師的指令、教室規範沒有辦法遵守…等等,我們的家長對於小朋友在學校出現的問題來不及應對,也陷入了焦慮的情緒中。
所以這些家長們最近來中心上課時,就問我說:「曹老師~老師說我的小孩都聽不懂他在說什麼耶?」、「他上課一直會離座,怎麼辦?」或是「老師說他能力很差耶」怎麼明明在中心就會的簡單指令或是精熟的反應,到了學校卻變了一個樣呢?首先我想要先說的是,不管一般學生或是我們的孩子,對於新環境的適應都是需要一段時間的。想想看我們自己,在進入新的環境時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當在新環境的初期,首要的是下面兩個能力:
★遵守教室規範:
- 上課時不會干擾到別人上課,避免影響整個教室的作息運作。
- 進入一個新環境首要任務就是建立學生在班上的必須遵守的最低規範,例如保持安靜、不隨意離座、配合活動…等。
★建立老師基本指令的控制度:
上課時建立學生對於老師指令的反應。在ㄧ定的時間內做出老師基本指令的反應,建立老師指令的控制度。不過ㄧ堂課裡面,老師在台上至少會下五十至一百個指令,但是就連一般的小朋友,也很難一百個指令通通達成。所以我們可能也要去思考哪些指令是首要必須建立的。
上述的這些能力在一對一時,都是最先建立的,在基礎能力建立之後,學生才有辦法去學習新的事物。
而當學生準備到新環境時,我們可以先:
ㄧ、事先讓他們多接觸新環境及新老師。
二、預告作息時間及活動內容。
三、觀察當學生在新環境時,是否能將基礎能力也類化至新環境。
先做好這是預防措施或許無法避免全部的問題,不過在做這些事情時,學生也已經開始接觸新的環境,而我們也會觀察到學生在遇到各個情境可能出現的問題,再來考慮學校現有的資源是否能夠解決學生遇到的困境,如果協助人員不足時,初期可能就要介入協助者來建立學生該能力(不過這個部分必須先與學校或園方溝通好,對方同意才能執行)。協助者不是另外ㄧ個教室的老師,而是只是ㄧ個無聲影子,去給予我們的孩子適當的協助在適當的時機做出反應,等學生能力逐漸建立之後,協助者的角色也開始進行褪除的步驟。
新生活會有很多的挑戰,不過我們的孩子從小到大一直在經歷不同階段的挑戰,所以家長們請不要過於憂慮,最重要的是要正視學生的問題,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才能有助於學生在學校生活的適應。(本文作者為台北市自閉兒社會福利基金會早療組組長,感謝台北市自閉兒社會福利基金會慨允轉載,更多文章歡迎至基金會網站閱讀。
Tags: 144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