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俊緯
4月9日聯合報民意論壇有一篇文章,指稱男性容易身心障礙,呼籲想生男性的父母要深思,筆者想要替蒙受社會價值期待、基因染色體與勞動結構所苦的身心障礙男性們抱屈,也企圖替眾多父母緩解傳宗接代所須背負的重擔,去除不必要的偏見與「刻板印象」的稻草。
首先,男性在染色體上的組合和女性就不同,在許多生物學與基因遺傳上的原因,先天性心智類障礙降臨於男性的比例的確比女性還多,但相較之下,女性在自體免疫系統相關的疾病發生率也高於男性(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難道就因為擁有X、Y或X、X染色體,就應該要被架上「比較笨」或「容易生病」的枷鎖嗎?
另外,台灣高勞力密集、高勞動風險的工作中,男性從業者遠高於女性,這也是導致身心障礙者中男性比例高於女性一個很重要的結構性差異;根據主計處99年統計指出,全台就業人口中,男性從事工業的比例為43.6%、女性為26.1%。這些高風險的產業,相對事故傷害較多,讓因職災而致身心障礙男性遠多於女性。這些勞動結構上產生的意外,我們應該要求政府落實勞動基準法、強化職業災害保障與相關配套措施,以降低超時工作、工安意外或各種因職災導致身心障礙的狀況,而不應該歸咎於性別因素。
性別與身心障礙者之間的關係,絕非三言兩語或一個數據就可以推論而來,這中間包含了社會角色的期待、勞動結構上的差異以及先天基因上的原因等各種脈絡與環境因素存在,武斷的歸因這一切,陷入身心障礙者只是個人因素的迷思,這絕對是我們所不樂見的。生男生女的議題已經充斥著血脈延續的緊張關係、傳宗接代的生育壓力,甚至是不同世代間的權力問題。所以請別再將身心障礙者的「成因」又歸咎於卵子和精子結合的一瞬間。(作者為殘障聯盟專員,本文原載於中華民國殘障聯盟部落格。)
Tags: D146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