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永恆

文/余欣蓓

 

羅春嬌督導在市療體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裡與醫生、護理師、心理師、社工師、藥師、職能治療師等人所組成的醫療團隊,展開定期讀書會。討論過程充滿各種精神治療探索的火花,彼此遇到個案困難也都會提出來互相交流,醫療讀書團隊也引進許多新理論來討論,比方薩提爾(Virginia Satir)家族治療。而羅督導即使已經做到了督導的位置,仍然惦記著基礎照護,期許自己能持續關心個別病友,在宏觀的規畫下,仍然不要丟失第一線照顧病友的珍貴經驗。

精神障礙者的恢復需要非常多的努力,也會有殘餘症狀無法痊癒終生都來回醫院的病友,越病越孤獨。

比方個案吳先生,已經5、60歲了,在病房進進出出20多年,家屬送院後幾乎不接電話,漫長歲月裡也鮮少見到家屬出現,倒是有一年家屬因為想領病友名字的消費券才特地來到醫院。消費券領完後,家屬再度銷聲匿跡。幾千元的消費券逼得家屬到醫院露臉,亦有其中不為人道的生活困境。

由於持續在第一線關懷病友,羅督導也有了更多的機會去關懷每一位病友。對於那些因為各種原因,被家屬遺棄,或家屬迫於無奈無法照顧的病友,羅督導也試著用不同的方式去支持。

她回想起一位張小姐,即使進醫院已經十幾年,她說起自己的年齡永遠都停留在發病時剛到醫院的30歲,心理年齡完全凍齡! 這樣的個案還不少見,有的病友會覺得自己是4歲、9歲,要他們拾回現實感,是病友與醫護人員都需要一起努力的挑戰。

而永遠覺得自己30歲的張小姐,終於也在漸漸治療中找回了一點現實感。然而情況仍然相當艱難,羅督導於是聘請她擔任文書工作的助理,登錄資料、整理文件,按月撥給她獎勵金,也協助她配了一副老花眼鏡。

在協助病友回到現實社會的路上,工作為心理復健之路打開一扇窗。

除了工作復健的咖啡屋之外,羅督導也提出「外出社交適應」模式,幫助病友重回社會。

除了帶領病友定期外出購物外,也帶著病友上西餐廳,鼓勵病友用自己勞動存下的錢,上餐廳享用美食。此外,市療團隊還想出歌唱訓練、繪畫訓練的方式,幫助病友在學習才藝的當下,也能重新找到生命樂趣。

在她長達34年的市療工作史裡,有許多一同打拚奮鬥的護理長夥伴們,在市立療養院的每一位工作同事都對精神病友有著深厚的感情。

而羅督導在市立療養院工作的日子裡,始終感到每日的工作都充滿挑戰,也對自己的工作感到熱血,從不厭倦。

 

關於永恆

當羅督導奮鬥了30幾年,終於從早先的市立療養院,也就是後來的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退休之後,她並沒有閒雲野鶴從此遠離精神病友,相反地,她到了基隆的南光醫院,和優秀的主治醫師們合作,再次為(基隆市)南光醫院的精神病友服務,將自己畢生所學都回饋給精神醫療領域。

南光醫院中也充滿點點滴滴的故事。比方一位年輕的男孩病友從14歲就開始住在南光。男孩曾經因為精神疾病導致牽走他人腳踏車被判偷竊罪,進入觀護所,之後一直是母親照顧。母親過世後,男孩刺激太大,經濟也陷入困頓。一日便跑去銀行砸自動提款機,在南光醫院強制就醫後,就續留在南光。由於唯一照護者母親已經過世,年輕的病友就生出妄想,時常把其他年長女性當成自己的媽媽看待,為他以為的「母親」按摩、搥背,也會叫這些阿姨「媽媽」。雖然還是在病期症狀裡,但卻是十足的溫馨,也安慰了許多有家回不得的年長病友心房。

至於病友夏先生,在南光一住就是幾十年,當年的症狀已經漸漸獲得控制,但無家可回的情況下,乾脆在南光繼續工作,平時就在廚房裡幫忙,醫院裡的人如果有需要,還會幫忙理髮,成為醫院裡非常特別的存在。

羅督導同樣將外出社交適應復健,運用在南光病友上。每月固定帶病人上牛排館用西餐,店家也用心配合、給予折扣。時日久了,有些病友遇到自己無法外出時,還會託其他病友帶回牛排。這一份牛排是生活的滋味,也是生命的尊嚴。

南光10年,飛逝如梭,羅督導心心切切堅守崗位。直至2018年,(基隆市信義區)漁港小村旁的康復之家請她擔任負責人,運用研發復健方案的專長,帶領康復之家裡的30多位病友,走向適切的醫療與陪伴之路。羅督導再次一口答應下來。

每星期風塵僕僕清晨從台北出發,來到北海岸漁港小村與精神病友們見面。2019年距離羅督導國立護專畢業這年,已經46年了。她仍然沒有從精神醫療職場中退休,她是永不退休菩薩。

而羅督導始終將這一切謙卑地歸於,她只是做她該做的事。如今的她,每星期到漁港小村康復之家工作外,還固定抽出一天到智立勞動合作社與美川和智立裡或穩定、或正在走向穩定的病友們一同吃飯,飯後再帶著他們做呼吸操,陪病友一步一步走回身心調和。

她做著她心中認為再自然不過的事,那不是什麼大事,而是來到智立時記得帶上幾味點心與大家一起打氣、分享;到漁港小村康復之家時,記得向每位出現在她眼前的病友噓寒問暖的日常關懷。

她將她的專業應用於無形的日常之間。對她而言,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而精神科醫療領域就是她一心所念。

回顧羅督導漫長的醫療工作奉獻史,彷彿也看到羅督導背後那一整個龐大病房世界裡的苦痛、來來去去奔波的醫護人員、疲憊的病友家屬,和生死徘徊折磨淒楚的病友。

她的醫療工作奉獻歲月,也是台灣40年來精神醫療史的小小縮影,在精神病友的世界裡,這些醫護人員的奉獻如同風雨中的燈塔,保護病友們在淒風苦雨中,尋回上岸的路。

而她和美川也在各自努力幾十年後,終於又在智立勞動合作社重聚。

(本文摘錄自《大霧中人:思覺失調工作錄》 一書第162~168頁,感謝「健行出版」慨允轉載。)

 

Tag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