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震驚全世界的美國校園槍擊案,想必讓大家感到十分震驚和悲傷,很多人沉浸在這樣哀傷低迷的情緒中,都不禁想問:「兇手的動機到底為何?」
然而,新聞媒體卻在尚未確認兇手是否真的是所謂的「精神病患」,或是確切掌握兇手真的患有「心理疾病」相關證據之前,只根據一些周遭人士對該名兇手甚不客觀的描述,以及不知道從哪裡找來關於兇手的背景資料,靠著「學習障礙」、「欠缺良好人際溝通」等關鍵字,就妄加判斷兇手是名具有「亞斯伯格症候群」特質的病患,並且在未經專家學者證實就大肆報導,將矛頭全部指向「亞斯伯格症」,把原因通通歸咎給「心理疾病」。
雖然,在事後,不論是學界或醫療界,都有非常多的相關專業人士出來澄清媒體的報導過於武斷,同時譴責新聞片面短淺的誤導嫌疑,並且大聲疾呼亞斯伯格的族群並不會具有如此劇烈的暴力傾向,試圖扭轉大眾的不安、撕下社會汙名的標籤。
其實,我在觀看新聞的當下,心情是複雜與憤怒的。
憤怒的是,我當然為受難家屬及其受害者感到無限的同情和憐憫,我也確實為美國發生這樣的慘案感到十分的痛心及哀慟,但是這一切的一切,都不能將媒體因慌亂、因恐懼、因悲傷,而便宜行事地將「亞斯伯格患者」在未經查證的情況下,拖出來成為一個可以鞭打的焦點,如此因無知無心所產生的「標籤化」和「汙名化」的行為,視之為理所當然,講難聽點,今天受害者「何其無辜」葬送了生命;那同樣地,亞斯伯格患者又「何其冤枉」,怎會無端端地「躺著也中槍」呢?
尤其,自己研究所所學的領域,正好就是新聞傳播媒體,我深深地明白,媒體這樣草率地報導,會對亞斯伯格族群產生多麼大的殺傷力;媒體如此輕率地評論,會對亞斯伯格族群及其家人造成怎樣的反作用力?一直以來,我們的社會,本來就對所謂的「精神病患」或是有「心理疾病」亦或是有某些特質異於常人的族群,不太友善且包容度相對低落許多,早期還可以牽拖是知識不足,後來經過相關人員的長期努力,慢慢地社會大眾有更多的管道去接觸和吸收相關資訊了,怎麼還會一發生重大事情,就迫不及待地用自己勉強知道的淺薄視野,隨便抓一個具有心理疾病或是特殊特質的族群去當代罪羔羊呢?如此說來,到底是知識不足還是涵養不夠?
複雜的是,這個社會如同我所說的,慢慢地開始隱約「聽過」亞斯伯格症這個名詞,大概「知道」亞斯伯格症可能有的行為表現,也許「了解」亞斯伯格症族群需要得到的尊重包容,但是,一發生問題、一出現狀況,就隨便地任意把這個很多人原本希望努力推動的善意,這樣好不容易讓人吸收到的資訊,簡簡單單地透過「標籤」、「汙名」、「框架」等表面上看起來無害,但背後卻極其惡意的手段讓原本人們心中建立的形象毀於一旦,殊不知有很多人事後要為這樣的無的放矢花更多時間去修復和扭轉人們心中的刻板印象,是多麼讓人心酸與不甘?
前陣子,在爆發美國校園槍擊案之前,我差點與網路上一位不知名的網友發生爭吵,原因無他,就是她在分享她在學校中遇到變態跟蹤狂的始末及其事後處理的過程中,有意無意地提到那名跟蹤她的人「疑似」是亞斯伯格患者,只因為對方似乎有「學習障礙」、「溝通不良」以及「人際關係不佳」的類似情況,我當時就留言問她對方是否有經過校方、院方及家長證實她的懷疑是否屬實,她也只是輕描淡寫地說她根據得到的資訊以及周遭親友同學如此敘述,就認為對方有這樣的傾向,並不排除跟蹤者就是亞斯;接著我又反問她,難道只要具備所謂的「學習障礙」、「溝通不良」以及「人際關係不佳」這些特徵,就一定是亞斯嗎?這次她出乎我意料之外地質問我為什麼緊咬著「亞斯伯格症」這個疑點不放?其實,我想,如果是現在正在看文章的各位家長或是朋友們,應該也會去不斷地問,為什麼我的孩子或是我自己,只因為可能有「學習障礙」、「溝通不良」以及「人際關係不佳」的狀況,發生問題時,就可能會被帶入,開始懷疑並且認為是我們做的呢?
後來,我告訴對方,我了解被跟蹤的不悅和恐懼感,但同時也請求對方,在尚未確認跟蹤者是否為亞斯的情況下,可否先將相關字詞拿掉,以免造成不認識亞斯的人產生誤解,然而,令我失望的是,對方僅憑著她對亞斯淺薄的了解與見識,無論如何都不肯對她在網路上說過的話、發過的文章,做出一點善意或誠意的修正和負責,即使後來也有越來越多網友出來指正她的懷疑面向不盡然正確時,得到的也只有無視和沉默的回應為這篇討論畫下句點。
這兩起事件,讓我感到深深地無奈和無力,同時也深深地敬佩與感謝眾多專業人士及家長們的努力,明知前方道路十分坎坷,卻仍不畏艱辛地堅持走下去。我相信過去,想必有許多我所不知道的困難,因著前人的努力,所以我們現在可以稍微享有當下的福份;我也明白未來,一定還有更多我所不確定的挑戰,需要彼此攜手面對、共同奮鬥,才能為亞斯的處境開拓出更多的可能性。雖然,本人知道自己是亞斯也沒有多久的時間,但我十分確定,在亞斯某些與生俱來、與眾不同的特質,是上天開的一扇窗,而非上帝關上的門,所以這些特質更不應該是被人不管是因無知而產生誤會或是因無心而造成傷害,可以隨意地標籤汙名,使之被傷害的地方。我堅信,如果我正走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那麼,我所要做的就是滿懷信心和感恩的心繼續走下去。
(本期專題由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提供,原文轉載於第285期「牽引」會訊,感謝基金會慨允轉載,更多好文章請至基金會網站閱讀。)
Tags: 156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