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心」溜走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文/吳佑佑

在我們身邊總有一些孩子,無法安靜坐著,身體扭來扭去,喜歡在問題尚未問完前便搶答,遵守班級秩序有困難,話多又容易和同學起衝突;他們充滿活力的模樣,令人印象深刻。還有一些孩子安靜乖巧,可是看起來像是整天都在做白日夢,考試常因為粗心而犯錯,作業經常忘記帶,上課時總需要老師不時提醒才能進入狀況。還有一群孩子則是集前二群之大成。許多家長為這些孩子的表現感到身心俱疲,因為不管如何耳提面命,還是頻頻出狀況。其實這些孩子天生就如此,不是家長管教不嚴或教育失敗,孩子們也不是故意要造成大人的困擾。他們很有可能是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也就是俗稱的「過動兒」。

過動、衝動、破壞性行為

景進(化名)是個衝動、易怒、低挫折忍受力、高活動量且注意力極為短暫的孩子。幼稚園大班就醫,從小一下開始接受藥物協助。

他是個智商正常的孩子,但在精細動作協調上有些許困難。每次只要字寫得不漂亮,就會撕作業、摔鉛筆,脾氣非常暴躁。升上小三那年,我們邀請景進來參加過動兒的認知行為團體治療,希望協助他提升問題解決能力,藉助一些自我提醒的方式,讓他能更有效地處理衝動行為。

初次上課,景進的配合度很高,他努力舉手發言,想要表現優良。團體治療的形式非常活潑,全程採用動態方式與孩子互動。前20分鐘,景進情緒平穩,看似投入,但進行到30分鐘左右,他開始顯得十分毛躁。團體裡瀰漫著潛在的騷動。

第二次上團體課時,景進就和另一位小朋友打了起來!發生衝突的理由很簡單,只因為那位小朋友擋在他前面,景進去推他,那位小朋友不甘示弱,反過來罵景進,景進忍不住便出手打人。治療師趕緊將他們二人分開,請他們暫時靜下來。團體結束後,我們訂立了處罰機制,規定以後若發生衝突,當事人必須暫時在旁邊休息,不能參與團體。第三次上課,景進再度與其他成員發生衝突。這事讓我印象深刻。當時我必須用很大的力氣緊緊抱往他,不能鬆手,否則他會趁機溜掉後再去攻擊別人。我和景進一起坐在牆邊休息,利用這空檔教他做放鬆練習。

景進很容易為了芝麻綠豆大的小事跟別人起衝突,但他也忘得快。團體課程結束後,接著是躲避球聯誼活動。景進用狡猾的眼神瞄我,我也回敬他賊賊的眼神。由於剛才在團體中我和他有肢體衝突,我不希望他對參加團體懷有不好的印象,因此我當下在心裡暗自決定:
「如果景進想拿球砸我,就讓他砸吧!」景進和我靠得很近,我靜靜站在原地不動,準備承受他洩憤的一球。沒想到球飛過來時,卻完全沒擦到邊。我不禁為他心疼。有相當比例的過動症孩子會同時伴隨肢體協調困難,而景進喜歡搶球,但又投不好,常遭到同學嫌棄,不願意和他一起打球。個性衝動的景進,無法接受他人的拒絕,於是同儕間不愉快的互動,像滾雪球般,在景進的生活裡一再重演。

往後數週的團體治療進行得越來越順利,景進也和我們建立了良好的默契和感情。那次之後,肢體衝突事件沒再發生。團體課程結束後,景進持續在門診接受追蹤。

雖然持續服藥,國小階段的景進與同學的衝突沒斷過,常為小事便爆發口角;和家人的關係也變得緊張,稍不順意就生氣,亂撕書本、摔東西,令父母深感困擾。

此外,景進很會記仇,一旦懷疑樓上鄰居做了什麼讓他不高興的事,他便跑到樓下把鄰居的腳踏車輪胎戳破,或者破壞擺在門口的腳踏墊。其實,過動症孩子大多沒有攻擊性,只是活動量過高,不見得會打架,可是景進的衝動性一直很高,破壞性行為也一直存在,是一個比較難處理的過動症小孩。

進入國一後,課業壓力讓景進的挫折感越來越大,與老師、同學的衝突也很多。學校方面還是很包容他,嘗試用許多方法協助他。儘管如此,上學對他而言還是非常不愉快的經驗,他開始出現拒學行為。

國一上學期,景進的上學模式是「三天捕魚,二天曬網」,下學期乾脆不去學校。母親想盡各種方法鼓勵他、支持他,包括使用正增強、負增強的方式(如果去上學的話就記點,點數累積到一個程度,就可以換得更長的打電動時間,或是買他最喜歡的模型,這是正增強;反之,若有不好的行為,就扣點,這是剝奪),希望提升他的動機。學校老師也很配合,不斷關心、鼓勵他,甚至減少景進手寫的功課量……。雖然如此,景進完成課業的情形還是不甚理想。

我好希望有朋友

除了坐不住、衝動性高、專注力差、學習挫折,景進還面對不良的人際關係難題。表面上看,他充滿攻擊性和憤怒,很容易與人起衝突,可是他的內心卻極度渴望友誼。到了學校,坐在教室裡,他總希望同學主動與他交談、做朋友。因為活動量大,他也希望有同學作伴,一起玩耍。實際上,他球打得不好、跑也跑不快、功課也不好、脾氣又那麼大,三兩句話不投機,他便不由自主地提高嗓門;這樣的景進實在不容易交到朋友。

那段時間,景進在診間裡不斷告訴我:「都沒有人要跟我做朋友,……如果我靜得下來,坐在教室裡,……我好希望跟同學聊天……」

他的無奈和落寞,糾結著他的內心,很深很深……

景進的個性特質讓同學卻步。即使偶爾有同學想和他建立友誼,可是一旦相處久了,也會慢慢疏遠,不想和他深交。國中三年,景進就在不斷開立就醫證明、診斷書和請假單的情況下,勉強度過。

國中畢業後,景進進入一所私立高中,上課天數仍然非常不規律。他經常抱怨:

「學校……就是有股莫名的壓力,讓我覺得喘不過氣……」

「很煩欸,我真的沒有辦法忍耐那種不耐煩的感覺……」

老師上的課如果比較無趣,他也會覺得:「喔,我為什麼要坐在這裡聽,我又聽不懂。」或者:「這老師講的又不好聽,我為什麼要坐在這裡聽?」

母親經常到學校幫他請假、幫他詢問有什麼作業要寫,也想辦法讓他把部分作業完成。母親不知道陪了多少笑臉、鞠了多少躬、跑多少趟醫院、開了多少張診斷書……,景進勉強參加了每學期的大考,終於拿到高中畢業證書。在這段跌跌撞撞的過程中,母親實在非常辛苦。

景進後來進入一所普通大學就讀。畢業後,考取導遊證照,過著四處旅遊帶團的生活。
最後一次看到景進時,他已經月入數萬,每天跑不同景點,生活多采多姿。他已經不再像從前那麼衝動,專注力也不再是他的困擾。回想整個求學生涯,他的衝動性、過動、注意力不足,讓他吃足苦頭。他能有今天,應歸功於他的母親。母親從來沒有一天不主動去處理他的困難。

不公平的公平

有時我們會跟家長說,要讓孩子練習承擔他行為的後果。可是,以景進來說,如果讓他獨自承擔後果,他絕對不可能念到大學畢業,也絕不可能考上導遊資格,更不可能有份穩定工作,及相當不錯的收入。這一切都來自於家長的「不放棄」。

在過程中或許有值得爭議之處,譬如所謂的「公平性」。很多老師會質疑,孩子都沒有上學,學校為什麼要給他學籍證明?為什麼要讓他畢業?

公平性的問題是值得被討論的。這個孩子的疾病本身就讓他處在所謂的不公平裡,他的疾病讓他沒辦法好好學習,孩子對於自己有這些問題也相當無奈、哀怨的。如果公平是依據每個人不同的需要去提供服務,實際上他確實需要很多協助。如果公平是人人相同,對於處理他的情況而言,確實是有公平的問題;就如同近視眼一樣,有的人視力正常,有的人有上千度的近視,不可能大家都戴一樣度數的眼鏡,一定是依個人視力程度來配製眼鏡。景進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他規則服藥,但明顯的仍有別人沒有的學習、人際及生活適應的困難;對他來說,這豈不是不公平?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景進出社會後沒有變成失能的人。他不但有工作,而且工作狀況還算穩定。他的衝動和專注力問題已經改善許多,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問題。有一次他不知把整團的護照放到哪裡去了,弄得全團都快抓狂,幸好後來找到了;他也曾因旅遊團飲食不夠好,丟下團員自己跑去其他餐廳大啖美食;要是帶採購團,如果團員不太捧場,影響他的收入,他的那股衝動會不由自主表現在臉上,讓團員覺得很不舒服。一位稱職的導遊不該犯下這些失誤,可是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大多時候他的表現都還差強人意,雖然偶爾還是會爆發一點小問題,最起碼他是個可以正常工作、可以養活自己的人。

過動症的孩子出現拒學,大多與挫折忍受力低,或者過動、衝動的行為有關,過動症孩子常常不小心干犯校規,例如上課時忍不住把手機拿出來、忍不住就插嘴或者忘記帶課本等等。被處罰的經驗讓他們覺得學校是不友善的,如果再加上學習成就低,過動症孩子便容易出現排斥學校的情形,景進就是一例。也因此,景進的求學之路可說是充滿挫折,顛簸難行。單純不專心型的過動症,外顯性行為不顯著,相對較少出現拒學行為。

父母該如何幫助過動兒

專業的評估包括:臨床診斷性會談、生理檢查(以排除其他生理疾病)、家長及老師的問卷量表(以了解個案症狀及日常生活適應狀況)、神經心理測驗(如:注意力測驗、刪除測驗(Cancellation tasks)),以及魏氏兒童智力測驗中的「專心注意因素」等,作為輔助診斷的工具。

根據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的研究結果,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一種高度可被治癒的神經生理疾病,約80%的患者對於藥物治療有良好反應。加上行為治療雙管齊下來改善ADHD的核心症狀與伴隨的問題行為,是治療ADHD孩童的最好方法。

完整的治療應包含:

1 藥物治療,改善過動症之核心症狀:不專心、過動及衝動。
2 行為管理或治療,利用正增強,提升孩子正向行為學習。
3 認知行為治療,改變孩子負面思考,增加解決問題的能力。
4 親職訓練,協助父母認識這個生理性疾病,也協助孩子認識過動症。
5 課業輔導,以補強落後的課業。
6 日常生活活動的安排,協助孩子有效利用及學習如何規劃時間。

並不是每個孩子都一定需要立刻進入藥物治療。藥物介入的時機,主要是在孩子的症狀嚴重妨礙學習、人際關係及人格發展時。要過動的孩子不要動、不要打架,倒不如教他如何動的得當,以及改善與同儕的相處之道,高壓、強迫的方式並不能真正解決孩子的問題。藉由提升孩子學習時的專注力,改善學習效果,讓孩子能享受學習的收穫與快樂,才是促進學習的最大動力。

面對已診斷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家長們應該有全面及長遠性的治療計畫:
一、沒有任何單一的介入方法可以完全處理孩子的困難。孩子需要很多支持,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必須共同參與介入計畫。
二、症狀、伴隨症狀而來的衍生性問題、人際互動等,會隨年齡增長而產生改變。介入方式需考慮孩子在發展上的變化與需求,並依此做相對的彈性調整。

接納孩子的疾病與特質,增強孩子自信心,學習有效的管教策略,協助孩子藉由後天的學習彌補先天的不足,這些是在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處置上非常重要的事。家長的管教雖然無關於過動症的發生,但對於後續發展與預後,扮演重要角色。家長需費心學習如何與孩子相處,也需要社會及學校的互相溝通、合作與支持。

(作者為宇寧身心診所院長,林口長庚醫院精神部兒童心智科兼任醫師,專長為兒童精神醫學。本文摘錄自《我不是不想上學——拒學孩子的內心世界》一書第204~211、215~217頁,感謝「張老師文化」慨允轉載。)

 

Tag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