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不大的孩子–情感性營養不良

譯/張馨方

 

維吉妮亞在五歲時,終於找到了一個長久的家。她的寄養父母充滿愛心,是非常虔誠的基督徒,也是很好的父母。他們讓她學習禮貌,教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為她示範基本、人道的正常行為。他們教導她,偷竊是不對的,因此不能未經允許就拿別人的東西。他們告訴她,毒品不好,所以她不吸毒;教她要認真讀書、乖乖上學,而她也這麼做了。

他們希望能正式收養她,而她也希望被他們收養,但是州政府不會終止親生父母的親權,不時也會有社工前來探訪,看她是否有可能回到生母的身邊,因此收養手續一直沒能完成。

不幸地,這意味著她到了十八歲時,政府對她不再有法律上的照顧責任。因此,她必須離開寄養家庭,而她的養父母也被要求不得再與她聯絡,他們是否配合社工的請求,關係到他們之後領養其他孩子的資格。由於這種不人道的兒福政策──目的不是保護兒童,而是減少政府的法律責任──維吉妮亞失去了她唯一熟悉的父母。

那時她已從高中畢業。她被安置在低收入區的中途之家,那裡專門收容年紀超過寄養限制的孩子。

失去親愛的養父母、加上沒有明確的教養,由於渴望愛情,她很快就懷孕了。孩子的父親離開她,但她想要有個孩子可以疼愛,想要做對的事情,就像養父母教她的那些事。因此,她尋求產前照護,不久便加入一個很好的高風險媽媽計畫。遺憾地,寶寶一生下來,她因為沒有懷孕而不再具有參與計畫的資格,之後,她得完全靠自己。

然而,維吉妮亞離開醫院後,根本不知道怎麼照顧寶寶。她在幼年時與父母的連結遭到突然且殘忍的終止(出生時被染上毒癮的母親拋棄,父親身分不明),因此沒有發展出所謂的「母性本能」。認知上,她知道自己需要做哪些基本的事情,例如餵奶、幫蘿拉穿衣服和洗澡等,但在情感上,她一片空白。

之前,沒有人想到要特別教她必須讓寶寶感受到關愛、親撫和擁抱,而她也不覺得有必要這麼做。維吉妮亞照顧孩子的時候,完全不覺得快樂,一直以來都沒有人教她,這些事情是應該的。

維吉妮亞的邊緣系統與情感系統並未受到驅動,掌管認知與資訊的皮質區域也沒有受到刺激,因此她不帶感情地養育自己的孩子。她很少抱蘿拉;孩子餓了,她就拿奶瓶塞到她嘴裡,而不是抱在胸前哺乳。她不會抱著蘿拉搖來搖去、不會唱歌給她聽,也不會溫柔地對她說話、看著她的眼睛、逗弄她小巧可愛的腳指頭,或是像擁有正常童年的人,照顧嬰兒的時候,出於本能會做一些愚蠢卻極為重要的事情。

至於小蘿拉,則因為缺少這些哺乳動物成長時都需要的肢體與情感訊號,而停止發育。

維吉妮亞做了她認為是對的事情,但並不是發自內心,而是因為她的心理告訴她,這是媽媽「應該」要做的。她感到挫折時,不是嚴厲管教蘿拉,就是乾脆不理她。她無法感受正向親子關係中的滿足與喜悅,一般而言,這些感覺能夠幫助父母克服扶養小孩時在情感與生理上所面臨的艱難挑戰。

正常且健康的嬰兒因為缺乏大人的關愛而不會長大或甚至體重下降的情況,稱為「發育遲緩」。

即便在蘿拉才剛出生的八○年代,「發育遲緩」早已經是遭到虐待與忽視的兒童常見的病症,尤其是那些在成長過程當中沒有得到足夠的照顧與關心的孩子們。

這種現象早在幾世紀前就有文獻記錄,最常見於孤兒院與其他兒童得不到充分關愛的機構,這個病症如果沒有及早治療,是可以致命的。

四○年代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沒有受到大人呵護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有超過三分之一不到兩歲就死亡──死亡率異常地高。經歷情感剝奪而存活下來的孩子,例如近年的東歐孤兒(將在後面的章節敘述),通常會出現嚴重的行為問題,像是貯藏食物,以及與陌生人過度親密、卻難以與應該親近的人維持良好的關係。

***

維吉妮亞在蘿拉八週大的時候第一次帶她就醫,蘿拉被診斷為「發育遲緩」,並住院接受營養照護。但是,醫生並未向維吉妮亞解釋這個病症。孩子出院時,醫護人員只有指示她如何為蘿拉補充營養,並沒有建議她該如何照料孩子。雖然醫生有建議兒福機構派社工進行探訪,但從未確實執行。醫療團隊並未注意母親是否忽視孩子的問題,絕大部分的原因是,很多醫生認為比起主要的「生理」疾病,「心理」或社會層面的醫療問題沒那麼重要,再加上維吉妮亞看起來不像是會疏於照顧孩子的母親。畢竟,如果她不關心小孩,又怎麼會帶著新生兒來求診呢?

因此,蘿拉還是長不大。

幾個月後,維吉妮亞帶她回急診室求助。醫生不知道維吉妮亞在幼年時親子關係中斷的經歷,認為蘿拉會成長遲緩一定與消化道系統有關係,而不是她的大腦。就這樣,蘿拉展開了四年的漫長治療旅程,接受檢查、程序、特殊飲食、手術與鼻胃管灌食。維吉妮亞依然不知道,她的孩子需要擁抱、哄睡、逗弄與肢體上的安撫。

嬰兒在出生時就已具備壓力反應的核心元素,而且就位於發展中的大腦接近底部、最原始的部位。當嬰兒的大腦接收到身體以外或來自外部感官的異常訊號時,就會將這些訊號視為壓力。如果寶寶需要熱量,就會產生「飢餓」的壓力;如果他缺乏水分,就會產生「口渴」的壓力;如果他感受到外部的威脅,就會有「焦慮」的壓力。而當壓力解除時,寶寶便會感到愉悅。

這是因為人體的壓力反應神經生物的系統與大腦的「愉悅/回饋」、以及其他掌管疼痛、不適與焦慮的部位互相連結。能夠減輕壓力與促進生存的經驗,會帶給我們愉悅的感覺;增加風險的經驗通常會造成壓迫感。

寶寶遇到壓力時,會立刻要爸爸或媽媽抱、撫摸、輕輕搖晃與逗弄。如果他們受到關愛的照顧,每當感覺飢餓或害怕時都有人照料,那麼得到餵食與安慰而產生的喜悅和慰藉感就會與這種互動建立連結。因此,如之前所說的,在正常的童年裡,充滿關愛的人際互動,會與愉快感產生緊密且有力的關聯。

經由數千次安撫嚎啕大哭的嬰兒的過程,我們幫助寶寶發展健全的能力,讓他/她能夠從未來的人際關係中得到愉悅感。

大腦裡調解關係與愉悅的神經系統皆與壓力反應系統相連,因此與親愛的人互動,會是我們緩解壓力的主要機制。起初,寶寶必須依賴周遭的人紓解沒有吃東西的飢餓感以及獨處的焦慮和恐懼感。他們從照顧者的身上,學習回應這些感覺與需求。如果他們餓的時候有父母餵食,害怕的時候得到安撫,情感與肢體上的需求也獲得滿足,最終便會建立起自我調適的能力,以順利面對往後人生的高低起伏。

我們都看過,正在學走路的幼童跌倒擦傷膝蓋時會看媽媽:如果媽媽沒有露出擔心的表情,小孩不會哭;但如果媽媽顯得擔憂,小孩就會放聲大哭。從這個例子明顯可見,孩子從照顧者身上學習情緒自我調節的複雜關係。

當然,一些小孩可能天生對於壓力與刺激比較敏感或比較遲鈍,但是,基因的長處或弱處會在孩子的第一段人際關係中擴大或減弱。大部分的人(包含成人)光是看到熟悉的人、聽到親愛的人的聲音,或是看到他們的身影,就能夠調節壓力反應神經系統的活動、減少壓力荷爾蒙的分泌,並且減輕痛苦的感覺。只要牽著親愛的人的手,就能幫助我們減輕許多壓力。

大腦裡還有一種名為「鏡像神經元」的神經細胞,會在我們看到別人動作的同時做出反應,這種雙向調節的能力,為情感依附提供另一個基礎。例如,寶寶在微笑,媽媽看到時,大腦裡的鏡像神經元通常會回應一系列的模式,而這些反應幾乎會與媽媽自己微笑時所產生的神經元反應一樣。

正常來說,這個鏡射作用會使媽媽也對寶寶微笑,因此,我們不難看出,當媽媽與小孩同步反應且互相強化時,兩人的鏡像神經元彼此映射對方的喜悅與連通感,這時,同理心與回應人際關係的能力便會產生。

然而,假使寶寶的微笑遭到忽略、哭鬧一直沒人理、肚子餓沒人餵奶、或是喝奶時沒有得到溫柔的安撫或擁抱,寶寶可能就不會發展出人際互動與安全感、可預期性及愉悅感之間的正向連結。

如同維吉妮亞的情況,倘若兒童才剛與一個人建立關係,但在熟悉了那個人的氣味、步調與微笑──適應新的照顧者不久後──就遭到遺棄,那麼,這樣的連結永遠都無法成形,因為沒有反覆出現的互動以鞏固連結,而這種互動的關係是無法在換了對象之後照樣延續的。愛的代價是失去的悲痛,這個過程從嬰兒時期就開始了。

寶寶與最初的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依附關係非常重要:寶寶對於照顧者的愛意與最浪漫的伴侶關係一樣深刻。其實,正是因為這種主要依附關係的模板記憶,孩子長大後才能擁有健康的親密關係。

維吉尼亞在小時候從來沒有機會去真正體會被愛的感覺;她一習慣這個寄養家庭,就又被帶到另一個家庭。她的人生中沒有一或兩位固定的照顧者,因此她從未經歷特定的反覆互動,無法將人際互動與愉悅感連結在一起。她並未發展出基本的神經生物能力,去體會自己的孩子對於肢體接觸的需求。由於她曾在腦部的認知領域快速發展的時期處於穩定、充滿關愛的家庭,因此她知道自己身為母親「應該」要做哪些事情,不過,她依然缺乏自然展現母性的情感基礎。

因此,蘿拉出生時,維吉妮亞知道應該要「愛」自己的寶寶,但她感受愛意的方式與多數人不同,因而無法透過肢體接觸來表達愛意。

缺乏關愛的刺激對蘿拉造成了毀滅性的衝擊。她的身體出現荷爾蒙失調的情況,即使補充大量的養分,還是無法正常發育。這個問題類似其他哺乳類動物的「矮小症候群」。老鼠、甚至貓與狗等動物的幼兒,如果沒有外在的干預,體型瘦小、力量薄弱的牠們通常會在出生的幾週內就死亡。小動物沒有力氣去吸吮母親的乳頭以獲得足夠的乳汁(許多物種的幼嬰偏好吮吸特定的乳頭),也無法引起母親的注意。如果母親忙著照顧其他孩子,而沒有適度幫牠梳理或清潔毛髮或洗澡,就會更加限制牠的成長。這麼一來,牠的生長荷爾蒙會減少,即使有食物可吃,還是長不大。

這項機制會將母親的資源轉移到其他能夠有效利用養分的孩子,對於遭到忽略的幼兒可說是十分殘忍。這麼一來,母親會餵養其他比較健康的孩子,因為牠們有更好的機會能夠生存與傳承基因。

經診斷為「發育遲緩」的幼兒,生長荷爾蒙通常都分泌不足,這正是蘿拉長不大的原因。

她的身體沒有得到分泌這些荷爾蒙所需的刺激,因此將食物當成廢物。她根本不需要刻意嘔吐或運動來減肥:肢體刺激的不足已經使她的身體停止發育。沒有愛,孩子不會長大。蘿拉沒有罹患厭食症,她就像一群幼犬中不受媽媽照顧的乾瘦小狗,身體沒有得到肢體接觸的關愛,沒有感受到有人需要她、她可以安全長大的訊息。

 

(本文摘錄自《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一書第103~108頁,感謝柿子文化慨允轉載。)

 

Tag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