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具有話題性的影像比攝影技術重要

7月21日在台北客家文化園區舉辦2016年「非營利組織資訊科技運用座談會」系列活動第五場,由中國時報攝影中心主任黃子明講授紀實攝影課程,當天有34個團體共51人出席。

長期關注非營利組織議題的黃子明,在會中透過許多照片解析圖像資訊的重要元素,並簡述攝影歷史的演進,提醒會中夥伴「拍照不再只是紀錄活動或服務,更可以是呈現個人觀點或議題」。
此外,黃子明也增加了文章插圖的運用與製作說明,他表示,非營利組織可能因為資源不足或者議題式的照片取得不易,而沒有影像可運用,此時善用圖庫裏的照片,經過繪圖軟體的修改,就可以是一張吸引閱聽人目光的影像作品。
至於與會夥伴非常頭痛的照片管理問題,他則是分享了專業工作人員的影像管理方式,除了每張照片都需要註明詳細資訊以利未來搜尋使用外,影像資產的備份也必需狡兔三窟分別放置在三個不同地點。
以下為黃子明會中分享的相關內容:

  • 好照片要能與讀者視覺經驗相互呼應連結,更要能超乎讀者預期和想像,創造一種視覺趣味或驚奇感,其他如是否具有視覺震憾力、能否引起讀者情感共鳴等也是重要指標。
  • 影像的渲染力超乎想像,以敘利亞小難民陳屍海灘的照片為例,這張照片觸動每個人對生命的感受,更進一步影響了歐洲某些國家的難民政策。
  • 人手一機的的年代,拍照相對容易,不過拍攝過程也需要好的採訪技巧輔助,讓被攝者御下心防,才能拍出好照片,拍攝過程中,與被攝者的交談不要停頓,拍出來的照片會比較自然。
  • 早期的照片以敘事為主,從照片可以看出一些訊息,例如地點、發生什麼事,不過1994年以後,受電視的影響,照片攝影開始著重在個人風格,創造具有話題性的影像比攝影技術更重要。
  • 影像專題的策畫與操作需要長時間拍攝、蹲點,不止好幾個月有時要好幾年,目標在於透過影像的呈現代替文字敘述。
  • 現時照片不再只是傳播現場的事實,而是經常運用於表現觀點、價值觀、宣導理念,例如人權、環境意識,也可以善用插圖,例如Greenpeace北極熊踩在樂高上面的圖像,造成震憾而有600多萬人次轉貼。
  • 對NPO的組織而言,使用照片或插圖時,需注意避免引起道德或法律上的爭議,版權的部分也要特別注意。
  • 雖然網路上有不少的CC創用照片可以使用,但還是鼓勵大家自己拍照,建立自己的圖庫,並做好分類,要用時才能快速找到,照片管理的metadata詳細資料可參考附圖,若組織沒有照片管理軟體,透過flickr平台也可以透過標籤、珍藏集達到設置metadata的效果,請大家務必為照片做好分類,以利未來搜尋使用。

圖庫的建立與分類

  • 圖像素材應分類整理,以利作業時搜尋使用,從日常生活中取材,廣泛收集各類圖像,且同一素材要盡量有不同角度與光線方向,才能滿足實際作業需求。
  • 素材圖檔品質以高畫質為佳,避免因畫質不佳,導致同一張插圖因個別元素的解析度落差太大,進而影響整體品質。
  • 圖檔若未擁有完整智財權(著作權),在運用時應掌握「合理使用」原則,避免違反目關法律規定,否則應取得授權再行使用,如有必要應保留原始出處資料,以利後續作業。

 

插圖製作流程

  • 根據議題(消化經查證確認的文字資訊)擬定凸顯觀點或訊息的創意構想(可集體腦力激盪)
  • 蒐集相關圖像素材(包括圖庫素材與道具拍攝)
  • 選擇最能表達主題的象徵元素或視覺符號作為插圖主體,例如什麼可以象徵美國?星條旗?山姆大叔?自由女神像?
  • 進行圖像合成或繪製(選擇適當軟體)
  • 繪製完成應再度確認內容是否可正確無誤爭議(如相關文字、編輯、主管認可,以及思考法律道德層面等有無問題)

 

保護雨林插圖,圖片來源: THE AMAZON RAINFOREST

 

 

 

Tags: ,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