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NPO優勢,慢慢磨出好影片

7月14日在台北客家文化園區舉辦2016年「非營利組織資訊科技運用座談會」系列活動第四場,由公共電視新媒體部PeoPo公民新聞平台企劃王建雄分享影像製作技巧,當天有35個團體共53人出席。

IMG_2776

經過會前問卷調查,超過九成的非營利組織夥伴,曾使用手機或相機拍攝組織活動與服務,但是大多數的夥伴不曉得如何運用手上有的影像素材,或者不清楚怎麼拍、怎麼剪輯才會是具有傳播效益的好影片。
為此,講師王建雄表示,除了學習最基本的構圖、分鏡技巧外,最重要的還是是「要不斷的拍」,才能累積經驗、慢慢磨出好影片,他也提到執行影像拍攝工作時,非營利組織夥伴具有更多優勢,因為長期與服務個案互動,熟悉個案生命故事、生活節奏,更能補足到人物生活中最自然、真情流露的畫面。
課堂上他也提出幾點影片製作時需要注意的技巧:

  • 提早和受訪者碰面,讓彼此有些時間聊天、暖身,熟悉後再開始進行訪問,避免受訪者因為緊張、陌生而無法順利回應你的提問。
  • 除了善用遠、中、近、特的分鏡外,影片也盡量以人為主軸,講人的故事,再由故事中帶入議題或組織服務內容,例如拍攝組織舉辦的活動時,以參與活動中的特定一人為主角,先說他的背景、故事,再帶入他今天參與了什麼活動、有什麼感想。
  • 拍攝的撇步:井字構圖(拍照訪談時,人物不要在正中間)、對角線構圖:在畫面裏有一條線,增加層次感。
  • 若於影片中使用照片說明,照片格式盡量全部統一為橫式照片,不要直式橫式穿插破壞畫面,此外,影片中穿插的照片是用來取代無法取得的鏡頭或影像,如過去發生的事、已逝的人等,當下可以取得的影像就不要使用照片代替。
  • 手持相機或手機拍攝時,不要晃動(可用腳架輔助),影片也不要上太多文字破壞畫面,取鏡時照片可以多拍一些,但若是攝影則影片拍少一點,否則太多影片會很難取捨,也會提高影片剪輯時的時間成本。
  • 用10到20張相片說完一則故事,若是用照片報導活動,照片數量控制在10張以內。每張照片用3-5秒做分鏡,畫面與訪問都要聚焦,不要這邊拍拍那邊拍拍,到時製作影片會無法聚焦。
  • 音樂的版權分很多種,廣播、網路、電視播放的版權都不一樣,配樂時要注意音樂版權,可以上jamendo或digccmixter網站找免費的音樂使用,但這2個網站的配樂只能在網路播放,不可以在其他媒體如廣播、電視等播放,千萬不要侵權。
 

Tags: ,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