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威良
在近來的醫療報告中,已證實動物相伴於人,可讓人感到輕鬆,血壓降低(Tier als Therapie,動物作為治療--Sylvia Greiffenhagen,葛芬哈根著)。許多臨床實例,也陸續提到,精神科病患因動物的出現,而有出人意外的進步。因此也讓許多醫療人員,漸漸重視人與動物的關係。現今歐美醫療人員得知,動物對人最明顯有幫助的,是對兒童的語言矯正與心理障礙,動物已成為新進歐美心理醫療者的新的醫療輔助者。
許多現今的醫療報告中,報導的多是治療者的臨床個案,其中有許多的轉變是非常戲劇性的,也難以用科學性的藥物劑量與常用的心理機制來解釋。
在動物醫療中就有一例。一個僵直型的精神分裂病患,對外界完全不感興趣,不說不吃不動,像僵化的木偶一般直視著,整天維持如此的情況,讓精神科醫療人員傷透腦筋。
就在傳統醫療完全不見起色的壯況下,心理醫師開始為她尋求動物治療的可能。剛開始時,此病患對狗的反應並不大,但病患至少表達出一點點對狗的興趣,在多次帶狗到病房後,有一次,在病患挑選的狗要回狗舍被帶走時,此病患竟自己從椅子中站起,並且跟著狗的後面走。
還有一次,狗在病房時,她就跟著狗在走廊走來走去,並撫摸狗。後來心理治療師為病患訂出狗來拜訪的時間表,病患在狗來拜訪時感到特別高興,也會與別的病患談及有關狗的事。
另一個臨床實例,則是一位年輕病患,也是對來訪的狗有很好的反應,在對答時若談與狗相關的話題,答話反應比其他話題快上10倍以上,用字數量也多許多。一般他通常需要20多秒才能回答的問題,若是換成談狗的話題,他的答話反應就幾乎與常人無異。
筆者結識在蘇黎士大學任教動物學教授 Dr. Turner 杜寧博士,本身也是研究動物與人類關係的專家。身為精神科護理師的我,自然把動物與精神病患的相處與互動關係當成研究的主題。站在護理以人為中心的觀點,筆者採用訪問病患的方式,試圖瞭解動物與病人的關係。
研究中發現,有82%的人認為動物在他們不舒服的時候,有正面影響的功能。這可看出,動物對人具有正面的心理影響力。有86%的人喜歡動物。即使是重症患者中(超過六次以上的住院病患),亦有50%的人持有以上的看法。訪談中許多病人一談到動物,整個嚴謹的德國老K臉,立即化為溫煦的陽光。這是筆者初步的印象,也讓整個訪談氣氛輕鬆不少。
所有的訪問對象中,有一半的病患家中有動物,有一半沒有。但許多人即便現在不養動物,以前家中也都有養過動物的經驗,僅有12%的人家中未曾養過動物。在訪談中,有超過60%的病患覺得,動物令他們感到不孤單,超過50%的人認為動物是他們的朋友,再來是動物是他們的談話對象或玩伴。
其中有一個年輕病人甚至還說,動物的相伴所帶來的療效,比一個醫師還強得多。講到他們對動物的感覺,他們大多有太多溫馨、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感動。
動物對人的忠實、知心貼心與依賴,還有與之相處的快樂,都是讓他們甘心付出時間照顧動物的理由。有一個年約30來歲的大男人強調,他的貓有感應的能力,當他身體有病時,會主動靠過來依偎著他,與他共同度過難過的生病的日子。
有人覺得,動物貼近身邊,讓人撫摸擁抱,令他們感到無限的溫馨快樂。並且無論他們心情怎樣好或壞,動物總是在他們身邊,牠們即使不會說話,可是牠們帶給他們的溫暖與安慰,卻是無法有其他人或東西可取代的。有個病患認為,狗必須外出散步的原因,讓她沒有理由在家窩著,對她有非常有益的影響。
當然也有極少數約4%的人認為,動物讓他們在不舒適時帶來負面的影響。不過從報告中確實可看出,動物與人彼此的互動是有影響力的。也因此,在做精神科方面的治療,病患與動物的關係應是不可忽略的原因。
(本文作者來自台灣,為德國精神科護理師,亦從事動物治療法研究,目前擔任「世界關懷流浪動物聯盟」德國代表。)